走得更远,得学会藏起锋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是咸阳来的八百里加急。李岩接过军报扫了眼,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笑:"南海市舶司截获一艘大食商船,船上竟有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残卷。胡亥那小子,倒是比你会抓机会。"他将军报递给刘邦,后者瞥见上面"徐福二次东渡"的密旨,手不由自主地发抖。
"明日随朕回咸阳吧。"李岩转身时,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朕要让满朝文武看看,这天下的人才,从来不在宗室的宴席上,而在市井的酒肆里,在泗水亭的月光下。"他忽然驻足,从袖中摸出枚青铜印信放在亭柱上,"这是百工署新制的'治民印',以后你的奏报,可直接呈给朕。"
刘邦盯着印信上"与民更始"四字,喉咙像塞了团浸水的棉絮。等他抬头时,李岩的身影已消失在竹林深处,唯有夜风卷起亭柱上的酒气,将"官微不染尘"的"尘"字墨痕吹得微微晃动,竟像是要挣脱束缚,飞向更远的天际。
是夜,沛县酒肆的老板娘发现,那个总爱坐在角落的灰衣男子不见了,桌上却留着块成色极好的金子,下面压着张字条,字迹力透纸背:"市井藏龙,不可轻侮"。当她将字条贴在墙上时,忽听隔壁传来樊哙的大笑声,几个汉子正围着酒桌行酒令,题目竟是《秦律》里的"盗马者死"条文,赢的人能多喝一碗酒。
刘邦独自坐在县衙后堂,翻开萧何新整理的《沛县治民纪要》修订版,见扉页多了行小字:"陛下夜访,赐治民印,望公慎用之。"他摸出李岩留下的青铜印,印纽上刻着只振翅欲飞的雀鸟——不是凤凰,不是雄鹰,却自有股冲破樊笼的冲破。窗外,泗水亭的灯笼还亮着,新题的楹联在月光下清晰可辨,只是"容"字旁的竹叶,不知何时被人用朱砂勾勒过,显得格外鲜活,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摆动。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刘邦吹灭油灯,摸着黑走向衙外。星空下,沛县的街巷寂静而安宁,偶尔有巡夜的梆子声传来,惊起几只栖息的麻雀。他抬头望向咸阳的方向,忽然想起李岩临走时的眼神——那是种猎手发现猎物时的光芒,炽热、锐利,却又带着几分警惕。或许,从今夜起,他这个沛县的小小县丞,真的要卷入那片名为帝国的惊涛骇浪了。
而在百里之外的咸阳宫,李岩盯着舆图上沛县的位置,用朱笔轻轻画了个圈。赵高侍立在旁,看见皇帝袖口露出的胎记,与方才呈上来的密报里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