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李辅国的计谋。他淡然一笑:"请将军回禀陛下,山人年老体衰,不堪驱驰。待他日天下太平,再来拜见。"
说完,他轻拍驴背,竟从禁军缝隙中穿过。将领欲追,却发现李泌的身影已消失在晨雾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李泌再次回到嵩山,每日诵经打坐,看似不问世事。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山外的烽火。偶尔有故人来访,他便详细询问战况,然后长叹不语。
宝应元年,肃宗病逝的消息传来。李泌独自在山巅坐了一夜,望着长安方向,泪湿衣襟。
"先生为何悲伤?"小道童不解地问。
李泌轻抚童子的头:"故人已逝,壮志未酬。"
不久后,新即位的代宗李俶派人上山,恳请李泌再次出山。这一次,李泌没有拒绝。
重回长安的李泌发现,朝廷已非昔日模样。李辅国虽已被诛,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大唐江山风雨飘摇。
紫宸殿中,代宗向李泌深深一揖:"先生,如今吐蕃兵临城下,朝中无人能解此危。请先生教我。"
年近六旬的李泌看着这位自己一手教导的皇帝,沉声道:"陛下勿忧。山人有一计,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详细分析了吐蕃内部矛盾,建议联合回纥牵制吐蕃。同时,对割据的藩镇采取分化瓦解之策。
代宗大喜:"先生真乃朕之子房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泌运筹帷幄,帮助代宗解决了吐蕃威胁,平定了多个藩镇叛乱。但他始终坚持不任实职,以"山人"身份参与朝政。
贞元三年,德宗李适继位,再三恳请李泌出任宰相。这一次,年近七旬的李泌终于接受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就任前夕,李泌独自在庭院中吟诵。侍从不解其意,只见老人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担任宰相期间,李泌整顿吏治,减轻赋税,选拔贤才,使动荡多年的唐王朝重现生机。然而,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贞元五年春,李泌病重。德宗亲临府邸探望,见他瘦骨嶙峋,不禁落泪:"先生为大唐操劳一生,朕心甚痛。"
李泌虚弱地微笑:"陛下,人生七十古来稀。山人已无遗憾..."
临终前,他让侍从扶他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终南山,喃喃道:"昔年荆轲刺秦,临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我这一生,何尝不是如此..."
话音未落,一代奇才溘然长逝,享年六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