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载对他的才能深信不疑,将漕运事务全权托付给他。
刘晏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组织船队,实行官办官运,斥高价打造漕船,确保其质量。他亲自监督造船过程,要求工匠们严格按照标准制作,每一艘船都要经过多次检验。
他视江、汴、河、渭水流缓急的不同,改直线运输为分段转运,并将散运改为袋装运输,减少了损耗。在转运过程中,他精心安排,确保粮食能够安全、快速地运抵京城。他还制定激励制度,对水运工人进行严格规范和教导,完善督航与护航设施。
他在每个转运点设立驿站,为水运工人提供休息和补给的场所,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工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在他的努力下,漕运管理制度趋于正规严密,每年都有四十万斛粮食通过漕运送到京师,即便关中遭到旱涝灾害,物价也不再飞涨。百姓们望着那一艘艘满载粮食的船只,心中充满了对刘晏的感激和敬佩,他们知道,是刘晏,让他们在这乱世中看到了一丝生机。
此后,刘晏又将目光投向了盐法和常平法的改革。当时,国家沿用旧政,盐业专卖存在诸多弊端,盐价居高不下,百姓苦不堪言。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导致民间私盐泛滥。
刘晏接替第五琦上任后,深入调研,对盐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坚持官营原则的同时,调整了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改为“官督民产商销”的灵活形式,政府只掌控购买和批发环节,这不仅节省了政府生产和销售成本,还调动了亭户生产盐和商人运销盐的积极性。
他在产盐地设立盐监,负责监督盐户生产和收购食盐,同时鼓励商人参与食盐的运输和销售。他还奏罢诸道对商人盐舟过境及使用堰埭的加征税,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缉查私盐。
十三巡院的官吏们日夜巡查,严厉打击私盐贩子,维护了盐业市场的秩序。经过他的运作,食盐的生产和流通大大促进,政府所得盐利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从每年的六十万贯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万贯,而百姓却没有怨言。
在常平法改革方面,刘晏首先改地方为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巡院和驿站,定时上报各地市场信息和农业丰歉情况。
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网络,巡院的官吏们如同敏锐的触角,将各地的物价、粮食产量等信息及时传递到中央。他将常平品种从传统的粮食品种扩大到了“万货”,将常平仓改为商业性组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