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大唐余晖中的孤影宰相
在大唐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安史之乱无疑是一道沉重的伤疤,将盛世的辉煌击得粉碎。叛军铁蹄踏过之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繁华的都市沦为废墟,曾经富甲天下的粮仓化作焦土。
战后的唐朝,国库空虚,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如同一位身患重病的巨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而刘晏,这位曹州南华县的奇才,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这黑暗的时代中闪耀,以一己之力,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撑起了一片经济的晴空。
刘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八岁时便能出口成章,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皆有独到见解,获得“神童”的美誉,被唐玄宗封为太子正字,名噪京师。
那日,金銮殿上,年幼的刘晏面对满朝文武,毫不怯场,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作,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胸襟与才学,令众人惊叹不已。
然而,他并未在这荣耀中迷失,而是潜心学问,心怀天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天宝年间,刘晏历任夏县县令、温县县令、侍御史等职,每到一处,他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政绩斐然,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夏县任职时,他发现当地农田灌溉困难,便亲自勘察地形,带领百姓修建水渠,解决了灌溉难题,使农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唐朝的平静。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国家财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长安城中,物价飞涨,一斗米的价格竟飙升至数千钱,百姓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
朝廷的赋税收入锐减,连军队的粮饷都难以保障。刘晏临危受命,出任京兆尹、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肩负起拯救国家经济的重任。
他深知,此时的唐朝,犹如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轮,在风雨中飘摇,稍有不慎,便会沉入海底。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毅然踏上了改革之路。
广德初年,刘晏亲自踏上考察之路,渡过淮河、泗水,抵达汴河,进入黄河,又向西经过砥柱、硖石,到达河阴、巩县、洛阳,并分流黄河进入通济渠,全面了解旧时漕运制度的利弊。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不辞辛劳,与船夫、商人交谈,详细记录漕运途中的每一个问题。他深知,漕运乃是国家的命脉,关乎着京城的粮食供应和百姓的生计。于是,他向宰相元载呈上了自己的见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