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中提出“黄芪味甘温,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强调蜜炙黄芪“补而不燥,缓而持久”,适合“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下垂);朱丹溪则指出“生黄芪性浮,走肌表,能散风除湿”,明确生炙在“作用部位”上的差异。
- 炮制规范:明代《本草蒙筌》细化蜜炙工艺:“凡使,蜜炙为主。先将蜜炼熟,拌黄芪片,微火炒至蜜尽,色黄为度”,并解释“蜜甘缓,能制黄芪之燥,使补而不峻”,首次从“炮制减毒增效”角度阐释蜜炙的意义。
四、清代:生炙分用精细化,临床定位明确(1644年-1912年)
- 临床应用分化:清代医家进一步明确生炙黄芪的“主治边界”:
- 生黄芪:主攻“表虚自汗、水肿、疮疡”,如《医宗金鉴》用生黄芪配防己、白术治“风水泛滥型水肿”(防己黄芪汤),强调其“走表利水、固卫止汗”;王清任《医林改错》创“补阳还五汤”,用生黄芪(量达120g)配活血药治“气虚血瘀中风”,取其“生用性浮,能升阳益气,推动血行”。
- 蜜炙黄芪:专攻“内伤气虚”,如《本草备要》总结“蜜炙黄芪补三焦之气,尤以补肺气、脾气为着”,《温病条辨》用蜜炙黄芪配人参、麦冬治“气阴两虚证”,体现“蜜炙甘缓,助黄芪补中益气”的协同作用。
- 炮制理论成熟:《修事指南》(清代)系统总结:“黄芪生用固表利水,炙用补中益气,蜜能甘缓,故炙后性缓,专走中焦”,将炮制方法与药物归经、功效直接关联,形成“炮制-药性-主治”的完整逻辑链。
五、现代:炮制标准化与科学验证(1912年至今)
- 炮制工艺规范化:现代药典明确生黄芪与蜜炙黄芪的法定标准:
- 生黄芪:取原药材,净制后切片,干燥即得;
- 蜜炙黄芪:取炼蜜(每100kg黄芪用蜜25kg),加适量开水稀释,与黄芪片拌匀,闷透后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
工艺改进体现在“蜜的用量”“炒制温度”的量化控制(如用恒温炒药机替代传统明火,避免过度焦化)。
- 临床应用扩展:在传统“生炙分用”基础上,现代临床将黄芪用于免疫调节、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 生黄芪: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过敏性鼻炎(取其“固表抗过敏、利水消肿”);
- 蜜炙黄芪:多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胃下垂(取其“补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