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中医临床“补气第一要药”,其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贯穿中医药发展全程,从早期的“生用为主”到后世“生炙分用”的精细化,既体现了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反映了中医理论对药物性能认知的深化。以下从历史脉络展开具体梳理:
一、汉代至南北朝:生用为主,炮制萌芽(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 临床应用:早期黄芪以“生用”为核心,主治“气虚乏力、表虚不固”。《神农本草经》首载黄芪,称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未提炮制,仅强调“补虚”与“祛邪”双重作用,这与当时“药食同源”的朴素认知一致(如《金匮要略》用生黄芪配白术、防风治“风水水肿”,即后世“玉屏风散”雏形)。
- 炮制探索:此时期炮制以“净制”和“简单加工”为主,未涉及蜜炙。《雷公炮炙论》(南北朝)记载“凡使黄芪,先须去头上皱皮,蒸半日,擘令细锉用”,目的是去除杂质、便于煎煮,蒸制可能为了软化药材,与药效无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到“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仅强调产地与品质,未提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二、隋唐至宋代:蜜炙兴起,生炙分用初现(公元581年-1279年)
- 炮制工艺突破:蜜炙法在唐代逐渐应用,至宋代成为“法定标准”。唐代《千金翼方》首次记载“黄芪蜜炙”:“凡黄芪,蜜炙后用,补力更甚”,但未普及;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官修药典)将“蜜炙”定为黄芪主流炮制法,明确“蜜涂炙令微赤”的工艺(蜜与黄芪比例约1:4),并指出“蜜炙后性温而缓,能补中益气,生用性烈,能走表固汗”,首次从理论上区分生炙差异。
- 临床应用扩展:生炙分用的思路初步形成:
- 生黄芪:延续汉代“祛邪”作用,用于“痈疽不溃、水肿尿少”(如《圣济总录》用生黄芪配当归治“疮疡久不愈合”);
- 蜜炙黄芪:开始用于“内伤气虚”,如《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后世李东垣方前身)用蜜炙黄芪“补脾胃之气,升阳举陷”,与蜂蜜“甘缓益脾”的特性形成协同。
三、金元至明代:理论深化,生炙分用定型(公元1115年-1644年)
- 理论支撑:金元四大家推动“药性理论”发展,对黄芪“生炙差异”的认知更清晰。李东垣(金元)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