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恒岳仙根护苍生
第五回 七情和合解危症
惊蛰刚过,恒山的积雪还没化透,背阴坡的黄芪却已在冻土下萌动。云樵跟着张伯学医已有五年,如今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药工。这天,他正给新收的黄芪切片,忽然听见药铺外传来哭喊声——邻村的赵大户被抬来了,这人素来嗜酒,年前得了场痈疽,在腰上烂了个碗大的窟窿,脓水直流,连城里的大夫都摇头说没救。
张伯掀开赵大户的衣襟,见疮口发黑,边缘硬得像石头,叹了口气:"这是气虚不能托毒,就像烂了根的庄稼,光撒药粉没用,得先把根扶起来。"他让云樵取来陈年恒山黄芪,又抓了当归、金银花、穿山甲,"黄芪甘温补气,像给炉膛添柴;当归辛温活血,像给冻土地松土;金银花苦寒解毒,像给烈火泼点凉水;穿山甲咸寒通经,像给堵塞的河道开闸。这几味配着,就是'托里消毒'的法子。"
云樵在一旁研药,忽然想起《本草别说》里的话,问道:"师父,书上说黄芪'恶龟甲',这配伍里虽没龟甲,可金银花性寒,会不会克黄芪的温性?"张伯笑答:"这就是七情里'相杀'的道理——金银花杀黄芪之燥,黄芪又制金银花之寒,就像背阴坡的雾,既能润黄芪不焦,又不会让它烂根。"
赵大户连服二十副药,疮口竟慢慢收口,新肉从边缘往里长,像初春的嫩芽顶破冻土。他痊愈那天,给药铺送了块"妙手回春"的匾额,云樵却在药案上记下:"痈疽久败,非独热毒,更因气虚。黄芪配清热解毒药,如阳和汤中肉桂配麻黄,看似相斥,实则相济。"
后来,云樵在整理药案时发现,恒山黄芪与不同药材相遇,竟有千般变化:配附子,能温阳救逆,治阳虚厥冷;配生地,能益气养阴,治消渴善饥;配桔梗,能补气排脓,治肺痈吐脓。他把这些心得写在羊皮卷上,张伯见了,添了句:"药无贵贱,合宜则灵。就像恒山的云雾,晴时护黄芪防晒,雨时帮黄芪扎根,它自己就懂怎么跟草木相和。"
第六回 异客辨药论真伪
清明时节,浑源古城来了位蓝衫老者,自称是从太医院退下来的御医,听闻恒山黄芪能治顽疾,特来验证。他在药铺里拿起云樵切的黄芪片,捻了捻断面的"金井玉栏",又放在鼻尖嗅了嗅,皱眉道:"《神农本草经》载黄芪'色黄,状如箭杆',你这恒山黄芪生于阴坡,色偏浅,恐是性寒凉,补气之力不足。"
云樵正欲辩解,恰好有个患"消渴"的书生来抓药。那书生喝得多、尿得多,人瘦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