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卷三:疫退峪安,草有其名
霜降那天,青风峪的炊烟终于又稠密起来。
老槐树下挤满了人,有的在晒刚收的谷子,有的在缝补秋收的衣裳,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晒谷场,笑声像银铃。陈婆婆坐在树下,面前摆着个竹筛,里面晒着切好的黄根草片,金灿灿的,像一块块小元宝。
"这草救了咱全峪的人,该有个正经名字。"村长捋着胡子说。
有人说叫"救命草",有人说叫"黄根灵",吵了半天没个结果。这时,陈婆婆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这草色黄,补的是土气;这娃叫黄芪,豁出命去寻的它。草木有情,人有恩义,不如就叫'黄芪'吧——既记着它的本性,也念着这娃的情分。"
"黄芪!好名字!"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叫好。李大爷从家里抱来一坛珍藏的米酒,倒在粗瓷碗里,递给黄芪:"娃,这碗酒,敬你,也敬这药草!"
黄芪捧着酒碗,看着眼前的乡亲们,又望向东山的方向。他忽然明白,陈婆婆说的"药有性情"是什么意思——这黄芪草,就像他自己,扎根在土里,耐得住风寒,给点阳光就使劲长,默默的,却有股子撑天拄地的力气。
老白郎中在一旁记录着黄芪的药性:"味甘,性温,入脾、肺经,能补气固表,利水消肿......"他写着写着,忽然停下笔,对黄芪说:"这草的用处,不止治脱力疫。将来行军打仗,士兵们累得扛不动枪,喝它;产妇生完娃,虚得下不了床,喝它;老人喘得抬不起头,也能喝它......你得把它的种留下来,教更多人认,更多人种。"
黄芪点点头。他在东山脚下的坡地里,精心照料着那些种下的黄芪根茎。春去秋来,那片坡地长满了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风一吹,花海起伏,像给青山系了条紫腰带。
下卷四:薪火相传,药脉永续
十年后,青风峪的黄芪名声远扬。
太行山脉的药农们都知道,青风峪有种神草,能补力气,救急病。他们翻山越岭来讨种,黄芪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这草要种在向阳坡,土要掺点草木灰;春分播种,秋分挖根,挖的时候得小心,别伤了须根......"
他还和老白郎中一起,把黄芪的用法写成了小册子,上面记着:"气虚乏力,黄芪配党参;自汗不止,黄芪加防风;水肿尿少,黄芪合白术......"这本册子没书名,村民们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