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每48小时完成一次全层更替。
四、降结肠:粪便成型的“塑形车间”
1. 定向运输模式:
- 以蠕动为主,收缩波单向传递,速度2-5cm/min,将半固态粪便以每小时10-15cm的速度推送至乙状结肠,全程耗时约4-6小时。
- 肠壁对扩张刺激敏感,当内容物达到50-100g时,可触发局部反射,增强蠕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最终脱水站:
- 每日吸收剩余200-300ml水分,使粪便含水量从85%降至75%,形成直径2-3cm的圆柱状粪便,硬度达布里斯托分类法的3-4型。
- 分泌的黏液中含黏蛋白MUC2,形成30-50μm厚的保护层,抵御粪便摩擦(磨损速度约0.1mm/day)。
五、乙状结肠:粪便储备的“弹性蓄水池”
1. 容受性舒张:
- 凭借超长系膜的活动性,可储存100-200g粪便而不显着增加内压(静息压1.3-2.0kPa),当粪便量超过300g时,内压骤升至5-8kPa,触发排便冲动。
- 特有的“集团蠕动”每日发生1-3次,由降结肠蠕动冲传导而来,可在数分钟内将粪便推入直肠。
2. 易激惹地带:
- 平滑肌对牵张刺激过度敏感(阈值仅15-20ml扩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频率可达5-8次/分钟),是肠易激综合征(IBS)腹痛的常见部位。
六、直肠肛门:排便调控的“精密阀门”
1. 直肠储便机制:
- 静息时,直肠壶腹内压<1.3kPa,可容纳100-300ml粪便而无便意;当扩张至150-200ml时,刺激盆底感受器,通过盆神经传导至脊髓(S2-S4),触发排便反射。
- 直肠顺应性达10-15ml/kPa,即内压每升高1kPa,容积增加10-15ml,类似可膨胀的橡胶袋。
2. 肛门括约肌动力学:
- 内括约肌(IAS):静息压持续维持15-20kPa(占肛管压力的80%),由平滑肌自律性收缩产生,排便时受直肠扩张反射抑制,被动松弛至5-8kPa。
- 外括约肌(EAS):可自主收缩至60-100kPa,收缩持续时间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