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于糖尿病、术后)。
(二)功能性疾病(无结构异常,功能紊乱)
- 肠易激综合征(胃型):压力、饮食刺激导致胃蠕动异常,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常伴肠道症状(腹泻/便秘)。
- 功能性烧心:无反流证据,但自觉烧心,与食管敏感性升高有关。
二、胃部疾病常用药物分类及机制
(一)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核心治疗药物)
1. 质子泵抑制剂(PPI,“强效抑酸药”)
- 机制:不可逆结合胃壁细胞的H+/K+-ATP酶(质子泵),抑制胃酸最后一步分泌,抑酸作用强且持久(持续24小时)。
- 代表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耐信)。
- 适用:溃疡、GERD、急性胃黏膜病变、HP感染(需联合抗生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H2受体拮抗剂(H2RA,“中效抑酸药”)
- 机制:阻断胃壁细胞表面的组胺H2受体,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对白天进食刺激的胃酸抑制较弱)。
- 代表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副作用较多,已少用)。
- 适用:轻中度GERD、溃疡愈合后维持治疗、夜间反酸。
(二)抗酸药(直接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症状)
- 机制:弱碱性物质中和胃内胃酸(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缓解烧心、胃痛。
- 代表药:
- 铝碳酸镁(达喜):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保护黏膜,咀嚼后起效快(10分钟内)。
-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长期用可能引起便秘(铝剂)或腹泻(镁剂)。
- 适用:烧心、反酸的临时缓解(不超过2周),不用于长期治疗。
(三)胃黏膜保护剂(修复/保护胃黏膜“屏障”)
1. 黏膜覆盖型
- 机制:在胃酸环境下形成黏附于黏膜的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损伤因素。
- 代表药:
- 硫糖铝:需酸性环境起效,餐前1小时服用,可能引起便秘。
- 胶体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除保护黏膜外,还能抑制HP(用于四联疗法),服用后大便呈黑色(正常现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