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壁结构辅助:
- 胃大弯、胃体的平滑肌(三层肌层,尤其是中层环行肌)强力收缩,将食物破碎为直径<2mm的颗粒。
- 胃黏膜皱襞(空腹时明显,充盈时展平)增加接触面积,促进食糜与消化液混合。
2. 形成食糜(Chyme)
- 经机械作用后,食物与胃液混合成pH 1.5~2.5的半流质食糜,为后续小肠消化做准备。
三、化学性消化(生物化学分解)
1. 胃酸(盐酸)分泌
- 分泌细胞:胃体/胃底的壁细胞(Parietal cells),每日分泌量约1.5~2L。
- 生理作用:
- 激活酶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转化为胃蛋白酶,特异性分解蛋白质肽键(尤其针对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链)。
- 杀菌屏障:pH 1~2的强酸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外,其依赖脲酶抵抗胃酸)。
- 促进吸收:溶解食物中的矿物质(如铁、钙),并使食物蛋白变性,便于酶解。
2. 胃蛋白酶(Pepsin)
- 分泌形式: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最适pH 2~3.5,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3.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 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回肠末端主动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4. 黏液与碳酸氢盐
- 表面黏液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形成0.5~1mm厚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中和胃酸(局部pH升至6~7),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自身黏膜。
四、内分泌与调节功能
1. 胃肠激素分泌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时增强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收缩。
- 胃底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通过H?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是抗酸药如西咪替丁的作用靶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