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2 内部叛将张璘之死对军心的冲击
张璘是高骈手下的重要将领,在对抗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883年,张璘在与黄巢起义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张璘的死对高骈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张璘在军中威望极高,他的死使得士兵们失去了主心骨。军队内部出现了军心动摇、士气低落的情况。同时,张璘的死也使得高骈在军事指挥上失去了得力助手,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决策效率。
高骈在张璘死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军心,安抚士兵。他可能沉浸在失去爱将的悲痛之中,忽视了军队内部的问题。这使得军队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为后续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4.3 权力交接困局
4.3.1 嗣子之争的派系撕裂
高骈晚年在权力交接问题上陷入了困局。他的嗣子之争引发了派系的撕裂。高骈的一些子弟为了争夺继承权,各自拉拢势力,形成了不同的派系。
这些派系之间相互争斗、倾轧,使得高骈的家族内部和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这种分裂不仅影响了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也削弱了高骈家族和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同派系为了争夺权力,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相互陷害、攻击。这使得朝廷和军队内部人心惶惶,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势。
4.3.2 余部孙儒等势力反噬(892年高澞败亡考)
除了嗣子之争,高骈的余部如孙儒等势力也开始反噬。孙儒原本是高骈的部将,但在高骈晚年陷入权力斗争和江淮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孙儒的野心逐渐膨胀。
892年,孙儒等势力与高骈的继承人高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澞最终败亡,高骈家族的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孙儒等势力的反噬,标志着高骈多年经营的江淮霸业开始走向衰落。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地方势力之间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地方割据所带来的不稳定和混乱。
五、晚节不保:权力幻灭之路
5.1 叛逆的代价:与中央关系的全面交恶
高骈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后,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他拒绝执行中央的政令,自行其是,对中央的号令置若罔闻。
中央政府对他这种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对他进行指责和警告。高骈则不甘示弱,与中央政府展开了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