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符箓,与道士们一起探讨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诗歌也融入了更多的道教元素,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对自由的向往。
除了与友人交往和追求道教,李白还继续他的诗歌创作。他用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在诗中感叹凤凰台的兴衰变迁,就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奸佞当道的愤慨和对唐玄宗的失望。
在这段漫游岁月里,李白还经历了一段新的感情生活。他与宗氏结为夫妻,宗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对李白的才华十分钦佩,两人情投意合。他们的结合,为李白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温暖和慰藉。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五、安史之乱(755 - 759年,55 - 59岁)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李白的命运。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他们一路颠沛流离,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昔日繁华的城市变得满目疮痍,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李白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忧虑,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如《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仙境的美好,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描写了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惨状,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避难的过程中,李白隐居在庐山。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此时,永王李璘的大军东下,邀请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以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永王的军队。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帮助永王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的安宁。
然而,李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永王李璘与肃宗李亨争权,最终兵败。李白也因此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