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四年正月十七,铜鹤香炉的青烟在奉天殿金砖上蜿蜒成河,将丹陛两侧的「考工图」石刻映得影影绰绰。朱厚照抚过御案上的神锐铳模型,枪管上「工」字暗纹与他袖口的凤锚共生纹互为表里,仿佛一道无声的符咒,镇住了阶下群僚眼底的波涛。六部官员按品秩肃立,新上任的工部尚书王琼捧着《工部则例》,目光不时扫过殿角——去年他还在火器营监工,如今却因精通匠作被重新起用,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户部尚书韩文的笏板叩响丹陛,惊起檐角积雪。
「启禀陛下,正德三年太仓库岁入白银四百八十万两,较改制前激增四成。」他展开明黄缎面的《岁入黄册》,金丝绣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山西铁税与匠班银折征贡献银一百六十万两,其中匠班银占比升至四成。」
礼部尚书许天锡的乌纱帽翅剧烈颤动,跨前半步时腰间玉佩撞击出脆响。
「匠班银折征虽丰,」他的声音像冰棱擦过青砖,「却使匠户弃业从商,四民秩序淆乱!《论语》曰『君子不器』,如今匠人捐官入仕,分明是弃本逐末!」
兵部尚书胡世宁的冷笑穿透殿中氤氲。
「许大人可知,宣府镇火器列装后,蒙古虏骑半年未犯边?」他故意将「火器」二字咬得极重,「匠人牛二虎改良的蜂窝散热槽,让神锐铳连射十发不炸膛——这才是真正的『民安国本』。」
朱厚照的指节叩击龙椅扶手,惊得铜鹤香炉里的香灰簌簌跌落。
「洪武年间,匠户徐寿能编《大统历》;永乐朝紫禁城营造由太宁侯陈珪总负责,蔡信、杨青、陆祥等匠人主导设计,蒯祥、阮安等参与关键技术环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忽然展袖露出「匠作监」腰牌,「朕不过循祖制而已。许爱卿说匠户弃业,为何山西铁厂匠人甘愿用『前程分』兑换《天工开物》抄本?此书乃永乐年间三宝太监船队所获番邦奇书,所载匠作之法与《考工记》互为表里。」
殿中骤然静得能听见雪粒子扑打窗纸的声响。许天锡的目光扫过皇帝手中的积分清单,清单末端「工器阁藏书」的朱印刺得他眼眶生疼——那是他曾力主焚毁的「番邦奇技」典籍。
延安知府兼工部侍郎张恪展开《延安府亩产图》,墨线勾勒的曲线在殿中铺成一片深绿。
「代田法推广至山西、陕西五府,平均亩产增至十二斗,较传统耕作增五成。」他的指尖停在延安府的红点上,「试行铁犁、代田、苜蓿轮作三联法的地块,亩产达十五斗,改良盐碱地两千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