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憨厚与温和。
朱元璋望见他,脸色转柔。
将方才之事告知朱标。
朱标面露惊讶,眉头轻蹙。
“杨宪真如此说?”
他未曾料到,杨宪竟会向朱元璋告密,他一直以为杨宪是正直廉洁之官,如同刘伯温一般,不料杨宪竟如此不安分。
“标儿,你以为杨宪与李善长如何?”
朱元璋问道。
“儿臣以为,杨宪之前所言,有所偏差。”
“杨宪与李善长分属不同阵营,杨宪之言,似有诋毁李善长之嫌。”
“李善长乃大明开国元勋。”
“乱世之中,他追随父皇,为父皇贡献诸多智谋。”
“昔日李善长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且在后方主管粮饷,功勋卓着。”
“其才能,众人皆知。”
“故杨宪言李善长无大才,我视之为个人偏见。”
“杨宪因政见不合,便对李善长加以诋毁,此人德行堪忧。”
朱标分析道。
朱元璋满意地望着朱标。
“分析得当。”
“继续。”
朱标略作思索,续道:
“杨宪虽德行有亏,但在扬州任知府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扬州连年丰收,功不可没。”
“这彰显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
“此点不容置疑。”
“然而,入中书省后,他被权势所惑。”
“如今仅是从二品参知政事,便敢在朝堂之上与李善长针锋相对,胆大包天。”
“若再晋升,恐无人能制。”
此时,朱元璋父子尚不知杨宪在扬州的政绩水分极大。
他一年内完成荒地开垦,实为虚假,不过是在荒地上覆盖黑土以欺瞒上级。
第二年上贡的粮食,大半是用朝廷救济款购买。
殿试时,朱元璋所赞赏的上等稻穗,亦是杨宪重金自商人处购得。
正因如此,杨宪得以从扬州知州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若朱元璋知晓此乃杨宪 ** ,定会怒不可遏。
朱元璋轻捋胡须,满意颔首。
“标儿,你的评判甚是贴切。”
“不枉费朕请诸多大儒教导于你。”
一番夸赞后,他心中暗想:
若标儿继承大统,必能慧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