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这感觉,要让听的人觉得,这炮声是从心底炸出来的。”
接下来的八天,王多余几乎泡在了排练厅。
天不亮就去喊嗓子,师哥送来的台步谱子被他翻得卷了边,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批注。
“此处师姐说眼神要往斜上方看,像望远处的军旗”,“大师哥说转身时水袖要顺势搭在小臂上,别甩得太猛”。
有回练到后半夜,他甩翎子的动作总不到位,急得直冒汗,老李头突然说:“歇会儿,我给你讲段旧事。”
“你师爷当年演这出戏,有回在尚海天蟾舞台,临上场前发现翎子断了一根。
他二话不说,拿胶布缠了缠就上了。可你猜怎么着?台下没人看出来,都被他那股子劲儿迷住了。”
老李头手拿戒尺,“戏在人身上,不在行头里。你记着,你演的是穆桂英,不是演翎子,也不是演水袖。”
正月十五傍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灯火通明,今天这里进行的是现场直播。
后台里,王多余对着镜子整理头面,鬓角的碎发被师姐用发胶细细粘好。
张老师替他抻了抻水袖:“别想太多,就当是在排练厅,我们都在呢。”
老李头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后背,掌心的温度透过戏服传过来,烫得人心里踏实。
报幕声落下,大幕缓缓拉开。聚光灯打在王多余身上,他深吸一口气,一步踏出——正是老李头教的那步“扎根”的走法。
“辕门外三声炮响连天震——”第一个字出口,台下就静了。
王多余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带着张老师教的气口,尾音微微颤着,像三师姐说的那样,憋着股劲儿。
他甩开水袖,转身时想起大师哥的话,腰上使劲,翎子“唰”地甩开,尖儿真的像剑一样,带着脆响。
演到“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他抬眼望向台下,恍惚间看见师哥师姐们坐在观众席前排,眼里闪着光。
他想起大师姐说的“眼神要有英气,也要有柔情”,于是在唱到“俺穆桂英懒掌这帅印”时,眼神先冷后暖,既有对朝廷的不屑,又有对家国的牵挂。
最要紧的“出征”一段,他踩着师哥谱子里的台步,一步一顿,水袖翻飞如浪。
唱到“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他猛地亮相,翎子朝天,水袖落地,整个人像一尊蓄势待发的雕像。
台下先是静了半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