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回 报德祠酬恩塑像 西明巷易服从夫
诗曰:
侠士不矜功,仁人岂昧德。置壁感负羁,范金酬少伯。
恩深自合肝胆镂,肯同世俗心悠悠。君不见报德祠宇揭夫起,报德酬恩类如此。
信陵君魏无忌曾因妹夫平原君被秦国围困,靠如姬窃得兵符,率十万大军大破秦将蒙骜,救了赵国。他的门客曾说:“德行有可忘与不可忘之分:别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别人有恩,不可不忘。”总之,施恩者不可图报,受恩者不可忘恩。
话说王伯当是弃隋的名士,眼空四海,哪里看得上黄伞下的紫衣少年;齐国远、李如珪更是青天白日敢放火杀人,怎会怕那打黄伞的官员?秦叔宝却身入公门,深知分寸,忙赶上前拦住三人:“贤弟们且慢,那黄伞下坐着的少年,便是修寺的施主。”伯当问:“施主而已,为何不能上前?”叔宝道:“并非如此,他是现任官员。你看那两面虎头便牌,便知是官府排场。如今我等四人走上去,见礼与否都不妥当。”伯当点头称是,四人便转走小南道,来到大雄宝殿,见许多匠人正在施工。
叔宝开口询问:“请问这寺院是何人修建得如此齐整?”匠人答道:“是并州太原府唐国公李老爷修盖的。”叔宝疑惑:“他留守太原,为何到此做此功德?”匠人解释:“仁寿元年八月十五,李老爷奉圣恩回乡,晚间在寺内暂住,窦夫人分娩了第二位世子。李老爷怕玷污清净地,便发心布施重建。殿上坐的打黄伞的,是他的郡马柴绍,字嗣昌。”叔宝一听,便知这就是当年在临潼山助过一臂之力、晚间到此的唐公李渊。
四人进了东角门便是方丈,见东边新起一座门楼,悬着红牌金字“报德祠”。伯当好奇:“报什么德?”四人进殿,见三间殿宇居中神龛里塑着一尊神道:立身戴荷叶檐粉青毡笠,着皂布海衫罩黄甲,熟皮铤带挂牙牌解刀,脚蹬黄鹿皮战靴。前竖红牌,楷书“恩公琼五生位”,旁边小字“信官李渊沐手奉祀”。原来当年叔宝在临潼山打退假强盗,李渊问姓名时,他不便通名,只说姓秦,李渊仓促间错记为“琼五”,便塑在此处。叔宝暗自感慨:“当年我在潞州何等颠沛,原来是李老爷误记之名折了我的运道。我一布衣,怎受得起勋卫塑像焚香?”
齐国远连六个大字都不认得,问:“这是韦驮天尊?”伯当笑道:“二山门里捧降魔杵的才是韦驮。这是生位,此人还在世,唐公曾受他恩惠,故建此祠。”众人听“在”字,惊诧地看看像又看看叔宝。神龛左右塑着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