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寒食节开始的三天内,城里的人们都会出城上坟,但要数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那天人最多。节日期间,集市上卖的吃食有稠饧、麦糕、乳烙、乳饼等。傍晚时分,人们才慢慢地步入城门,斜阳辉映着御道两旁的杨柳,人们乘着醉意回到自家院中,明月的清光洒在庭院满树洁白的梨花上。各级军士及侍卫,各自排列成整齐的队伍,骑马奏乐,四处游玩,这叫做“摔脚”。所有队伍都是旗帜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这又是京城里的另一道独特景观了。
王家祖坟在临川和江宁,东京并无亲人墓园,倒是不用上坟扫墓,但正好可以出城踏春,赏景看人,其乐融融。
城外山峦染绿、河水泛蓝,桃李斗艳,杨柳依依,来往车马粼粼,游人如织,端的是承平盛世、山河锦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诗言如此,却未必如是。为祖先亲人上坟祭奠,寄托哀思、追忆往昔是有的,但这日更多的却是亲友相聚的欣慰,藉由话谈逝者的点滴增进生者的情谊。但也有例外,如“吊柳七”。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慢词鼻祖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以后的许多年清明都是如此。相沿成习,被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由是沦落贫窘。终老无子,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既出郊原,有浪子数人戏曰:“这大伯做鬼也爱打哄。”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这风气渐渐演变到了民间,许多市民也都参与到祭扫的队伍中来了。
东京郊外,乐安原上,从此生出了“祭风流冢”的盛景。
不过,柳永墓并无定论,有葬湖北枣阳花山说、卒京口葬北固山或银山说、葬仪征说,便连东京城外亦有他的衣冠冢。
王棣一行踩着春阳光,停停走走,到了城西郊外的乐安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暖花开,此处多是衣着单薄的素衣女郎,手捧琵琶、盘坐抚琴、倚柳弄箫,丝竹管弦之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