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东京再迎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的清明节并非后世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三日,通常东京城里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做为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做“炊熟”,人们用白面制作飞燕形的枣,再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头上,叫做“子推燕”。家中有十五岁女孩的,大多都会在这一天将头发束起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在介子推死日禁火煮食,只吃冷食,后人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汴京放假五日至七日。寒食,冬至与元旦为宋代三大节。
寒食断火三天。庆历中,汴京富家庖厨灭火者三日,各于密室中烹炮尔。元丰初年,镇阳、太原禁火甚严,如有犯者,闾里记其姓名。犯者家长判半年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寒食节前,宋人有家家折柳插门的习俗,江淮之间尤盛。
因寒食三日,家庭主妇比较清闲,故民间谚语说:懒妇思寒食,馋妇思正月。
寒食节的第三天,就是清明节了。凡是新坟都要在这一天祭扫。因此在这一天,京城里的人们都纷纷前往郊外扫墓。而皇宫之中,早在半个月前就安排人手准备车马,皇家宗室以及南班官等近亲子弟们,也分别被派遣前往各陵墓进行祭祀。随从之人全都穿着紫色长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头,这些全都由官府统一配发。
清明节当天,宫中还要派出车马,前往奉先寺和道者院,祭祀各宫嫔的坟墓。祭祀的车队全都是青色的车幔,铜饰的车身,锦绣的横额,珍珠的垂帘,一对宫扇遮挡,还有两排纱笼在前面引导。老百姓会在各处城门驻足观看,使得道路拥挤堵塞。那卖纸马的店铺,都在当街用祭祀用品摆放成楼阁的形状,以供人观看和购买。郊外四野像城中的集市一样,非常热闹。那些祭祀扫墓的人,往往就坐在绿树下面,或者田园之间,摆放上杯盘果品,相互祝告。京城里的那些歌舞艺人,遍布在各个园亭之中,到日暮时分才返城。各自携带着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这些叫做“门外士仪”。出城的轿子都用柳枝和杂花装饰在轿顶上,四边垂下来,将轿门遮掩起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