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最终的裁决未必是公正客观的。可见,在严密的制度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人为干涉的随意性。但对于整体来说,皇权并不会干预太多进士的排位,整体的公正性还是能够得到确保的。再说,对于进士来说,自己的前途也并不是殿试一考定胜负,后面还有各种可争取的机会。所以,朝堂上为了彰显皇权,皇帝自然会象征性的行使自己的最终裁决权,而臣下也不会过于干涉。
殿试时的细节在特定的圈子里很快传开,譬如皇帝在王棣身边停留观其答卷。这其中的信息量很大,最大的可能便是王棣行文甚得皇帝心意,由此推断王棣大概率会被点为状元。
不过,这种事皇帝虽可乾纲独断,但若知枢密院事王岩叟及翰林学士范百禄这二位详定官极力反对,怕是皇帝也会权衡利弊难以定夺。
时下朔党独大,刘安世点王棣为省元已是令人大跌眼镜,王岩叟的态度尤为关键,有心人甚至将此事视为朝政风向标,却也不无道理。毕竟王棣的出身摆在那,若是朔党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任”王棣科场告捷,实在不得不让人怀疑朔党的用心,难不成是要改变政治立场向新党示好?这也太疯狂了,几无可能。
王棣倒是没想那么多,状元不不状元的并不打紧,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亦无伤大雅。
也的确如是,宦海沉浮,并非一考定终生。
唐宋时期,一甲和二甲的进士有很大机会可以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或秘书郎,算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和高级干部储备中心,虽在里面为官品级不高,但跟皇帝直接接触频繁,往往就有很多机会获得快速升迁重用。
另外,礼部还会组织数次小规模的考试,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才学的考生在殿试中发挥失常导致名次较低,再给他们一些进入中央核心部门任职的机会。如屡次考试依旧不理想则可能就会被送到地方的基层岗位任职磨砺。如果成功通过考核,就可能获得在京任职的机会,等待将来朝廷的重用。
所以说,对于一甲、二甲的进士来说,只是起点稍微高一点而已。即便殿试当中考得不好,也不必灰心气馁,还有机会翻盘。毕竟在过去历史上,也并不是当了状元最后定能取得多大成就,只是成功机会的概率大一些,比别人节省了些时间,但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如欧阳修,晏殊为了挫其锐气、促成才,故意不让他连中三元。虽欧阳修仅名列二甲任校书郎起步,但最终官至副宰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安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