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英才招揽入朝。好在刘安世还算未泯良知、悬崖勒马,最终点了王棣为省元。于少年皇帝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一则王棣未被罢落,二则刘安世迷途知返、或是将知贡举一事当作了投名状排队站位了。后者更让赵煦开怀……这种情绪或者说是念头是不可表露出来的,皇祖母尚在,一切需诫急用忍,欲速则不达。
这会儿满殿进士作考,朝堂大佬来了好几位,赵煦不由得踌躇满志,眼见王棣笔走龙蛇,一时好奇,便走下殿来,慢慢的到了王棣身边观看。
作为主考官的皇帝现场观看考生答题是不合惯例的,一干臣工可不乐意了,赶忙出声制止。当然,也没例法规定皇帝不可如此。
刘挚端坐不动,只望了亦步亦趋跟在皇帝身边的李宪一眼。
李宪晓得刚正森严的刘相公手段,心中暗暗叫苦,权衡再三,唯有低声提醒皇帝礼仪不可悖。
赵煦津津有味的看王棣写道:“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写的好啊——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甚得联心,甚得联心哪,这才是经国济世之才,若依此言,何愁不能国泰民安、四海清平?
皇帝看的意犹未尽,有些恼怒李宪再三提醒之举,瞪了老宦一眼,悻悻地走回殿上,想了想,低声说道:“李阿公,吾要看到这篇策问。”
李宪愣了愣,低声应了声“是”。
殿试殿试,殿中之试也,皇帝才是拍板定夺的不二之人。
虽说殿试有初考官、覆考官、详定官等,但只是皇帝会临时选定办理殿试的具体事宜的殿试官员,只是起到挑选推荐的作用,最后还需皇帝划甲定名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元丰五年壬戌科殿试阅卷毕,黄裳的卷子原本是被考官们定在最差的一等,即第五甲中的。可凑巧殿试中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