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背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棣很庆幸自己的记忆力超强,能记住那么多名篇名作。读书,果然是有用的。
当然,也不可能照搬全抄,得删减改换,毕竟有些文字是不合时宜的。
抄的是那个时空状元卷,出自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答万历皇帝的策问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是那个时空唯一存世的状元卷。
一旦动笔,便如行云流水般,脑子里一片清明,一字一句跳跃出来,只需照抄便可。
这篇标准的八股文既然会被点作状元卷,自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大抵是说作为一国之君,当以法治国,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等等。赵秉忠生活在五百年后的明代,其时的封建君权制已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国家制度、君臣共治已臻完善,将那时的论点放诸此时自然是超前的,却也更能蛊惑人心……
他心无旁骛的写着,连殿中的骚动也未发觉。
赵煦原本端坐殿上,饶有兴致的观望着殿中进士作题,最终目光落在了王棣身上。
也算是久仰大名了,这王三郎只比自己大了两岁,长得丰神俊朗,且眉宇身姿颇多英气,难怪说是文武双全呢。那几阕词很见功力,据说便是苏学士、周美成、秦少游这等词坛圣手也是赞不绝口。这倒罢了,大晏相公五岁便有“神童”之誉,十四岁获得进士出身,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大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大宋倚声家之初祖”。入宋以来,年少而能诗词者并不少见,但文才如王棣者,怕是空前绝后的了。《论语集注》一出,便是成名大儒也是瞠目结舌、自叹弗如啊。还有那《菜根谭》,蕴含人生哲理,深刻的体现了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可为儒家通俗读物之范本。这样的人,只能用“天纵奇才”形容,实乃国家之幸,朕之大幸。
先前,赵煦得知省试策问题时大为恼火,以为刘安世此举是故意针对王棣等贡生,惜才心切,暗暗盘算该如何将这等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