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一下子三人省试过关,鞭炮声震耳欲聋,惊动了整条巷子,便是另两家平时难得一开的后门也悄悄地开了一半,仆从探头探脑的往这边张望。
宋代是一个盛行读书的时代。其时全民读书,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热衷于读书,人人以读书为荣,以无学问为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太祖以来,推行重文政策,并且大力改革科举制度,特别是自太宗以后,扩大取士名额,无疑给时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一旦登科,便可做官,且俸禄优厚,“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这使许多人依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中很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知识修养渊博、追求高雅而品格高尚的一代名臣贤相或学界名流。以至于不论是社会精英,或是庶族平民;不论是君臣仕宦、学界大师还是农工子弟;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寒之士,大都笃志进取,嗜书如命,勤学苦读,蔚然成风。从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近乎于狂热的勤奋读书和笃志苦学的精神。宋人已经到了“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地步。
“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真宗皇帝的这首劝学诗字里行间都在洗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实不为过。
在宋代,只要是考中了进士,就相当于拿到了一份委任状,是可以直接授官的。而且在科举制度下产生的进士,他的升迁速度和级别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入宋以来,正、副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九成以上。由此可见,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进入宋朝的权力中心,科举是一个相对来说最好的途径。
但进士又哪有这般容易考中?
唐朝初年全国每年平均录用进士三至五人,到了唐中期时约有二十人左右。宋代平均到每年有七十多人,大概平均三百万人出一个进一上,科举成绩较好的福建泉州,也只不过是平均六十万个读书人才录取一个进士。
考进士需用钱铺路。
学子要投身科举,购书籍、游学交流、聘请好老师,往来考试等费用都非常高。人工造纸印刷成本非常高,以宋朝为例,一本书均价为二贯。一个士子每年要花费几个月在赶考的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