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数据,“这次攻击的手法和当年星辉集团如出一辙,背后资金流向境外账户。”林深调出监控,发现赵凛正默默删除着自己社交账号下的辱骂评论,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方悬停许久,最终只打下一行字:“如果你愿意走进实验室,或许会改变想法。”
第二天清晨,网络安全中心的玻璃门上被泼满红漆,“骗子”“伪善者”的字眼格外刺眼。林深以为赵凛会愤怒,却见他拿着抹布仔细擦拭,边擦边对围观的记者说:“这些痕迹,就像网络暴力留在人心上的伤疤,需要时间慢慢清理。”
陆雨得知消息后,连夜制作了一个短视频。镜头里,她翻开“真相实验室”的留言簿,念出那些真实的故事:被造谣作弊的学生重拾书本,因网暴辍学的女孩考上大学,曾参与骂战的网友写下忏悔……“每一条恶意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每一句善意的话语,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光。”视频结尾,她对着镜头伸出手,“愿意和我们一起,成为这束光吗?”
视频播放量迅速破亿,评论区的风向开始扭转。有人贴出自己在实验室的体验照片,描述那种身临其境的窒息感;有心理学教授转发视频,分析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创伤;就连曾经跟风骂人的网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那个匿名发帖的人突然注销账号前,私信给林深一段长文:“我承认收了钱抹黑你们,但在搜集资料时,看到那些受害者的故事,我后悔了。原来网络上轻飘飘的一句话,真的能毁掉一个人。”
春节前夕,周远和陆明的父母受邀来到网络安全中心。在“受害者纪念墙”前,苏晴的妹妹深深鞠躬,将姐姐的忏悔信郑重地贴在墙上。周远的母亲颤抖着抚摸信件,泪水滴落在纸上:“孩子,放下吧,都过去了。”
当晚,全市地标建筑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片。赵凛站在人群中,望着自己参与录制的画面,忽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个怯生生的少年声音:“我...我之前在网上骂过人,现在很后悔,你们能帮帮我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挂断电话,赵凛转身走向灯火通明的咨询室,那里亮着24小时不熄的心理援助热线灯牌。他知道,这盏灯不仅照亮求助者的前路,也照亮着自己的新生。
林深站在顶楼俯瞰城市,万家灯火如同繁星点点。手机弹出新闻推送:《网络暴力防治法》正式通过。他点开评论区,热评第一写着:“愿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