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脆弱群体的重点防护
老人:体温调节能力衰退,感知迟钝,渴感减弱,常伴有慢性病。子女需主动关心,定时提醒喝水,检查居室通风降温情况,避免独居老人不舍得开空调。社区可组织探访,开放有空调的纳凉点。
婴幼儿: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全,代谢快产热多,体表面积相对大易失水。绝对不要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密闭车内!哪怕几分钟!夏季婴儿车需有遮阳篷,选择透气衣物,及时补充水分(母乳、配方奶、白水)。观察精神状态、排尿次数和尿液颜色。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患者,高温会加重病情。需遵医嘱用药,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特别注意防暑。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部分精神类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或水盐平衡,需咨询医生。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外卖员等。用人单位必须落实防暑降温措施:调整高温时段工作时间(如“抓两头、歇中间”)、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饮料(含盐)和防暑药品(人丹、十滴水)、设置通风良好的休息场所(带空调或风扇的工棚)、加强健康监护和培训。劳动者自身也要提高防护意识,用好劳保用品,及时休息补水。
六、心静自然凉:养心调神的古老智慧
《黄帝内经》言:“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养生,贵在养心。
调畅情志: “暑易入心”,高温易使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学会调适情绪,避免大喜大怒。听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或与亲友轻松聊天。
保证睡眠:“热天睡好觉,胜吃神仙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增强抵抗力。创造凉爽、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睡前温水泡脚有助安眠。适当午休(30-60分钟)能有效补充精力,避开正午炎热。
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游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宜。避免烈日下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务必充分补水。
高温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古老命题。从远古祖先寻找山洞树荫避暑,到今日我们运用科技调节小环境,防暑之道,核心始终是敬畏自然规律,尊重身体的信号。它要求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多一分对环境的觉察——留意那无风的午后,留意天气预报中跳跃上升的数字;多一分对身体的关照——主动饮水,及时休息,不逞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