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心冷如冰的文人百姓们不再妄想,守城官兵们垂头丧气回来各司其职。
有的围在尸骨越见冰冷的司空先生身旁,有的抱着自己鲜血淋漓的同窗嚎啕不止。
百姓们也跪地痛哭,一时间,再兴城外,哭声震野。
秋风阵阵,伴着人们一声声撕心裂肺:“大景啊!”
“大景啊!”
此事过后,是多少文人心骨冷,满腔热血葬墨中。
又是多少景人叹家国,泪巾染血难见雪。
……
“司空先生去了……”
禀报的士兵头也不敢抬,匆匆退了出去。
和平阳沉默不语,许久后又泪如雨下,头靠在几案上,哽咽着唤了一声:“师父…”
……
——————————
借我几分钟。
网上广为流传的“三纲”原文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段话很好听,听了身心舒畅,所以我也拿来用了。
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原文出自,西汉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东汉班固所作《白虎通义》,战国韩非的《韩非子》,但,没有原文。
因为这些全部都是假的,把整本书翻上百来遍都翻不到,虽然里面确实有君臣父子的一套规矩,但与上面大相径庭,没有什么不正则怎么样。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那简直就是妥妥的封建糟粕。
我说这些,是因为偶尔能刷到造谣的,说儒家的“三纲五常”怎么怎么样,说孔孟儒家思想害人不浅,封建糟粕。
冤枉啊!!
孔孟的君臣父子,是相对的,只是一直都被有心之人断章取义,所以此儒家非彼儒家,后者与前者相差太大。
《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孟子》里,孟子直接贴脸输出:“孟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