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馆改造成小饭馆后,南门大街上的生活就像被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清泉,悄然发生着改变。
清晨,小饭馆飘出的第一缕香气,成了周围居民的天然闹钟。蒸笼掀开时腾起的白雾,混着葱花、芝麻的香味,顺着青砖灰瓦的缝隙钻进各家窗户。往常总赖床的孩子们,如今被这诱人的味道勾得早早爬起来,缠着大人去买新出锅的包子、油条。
张婶不再像过去那样匆匆忙忙在家啃冷窝头,而是端着搪瓷缸,悠闲地到小饭馆打碗热豆浆,和邻里们围坐在桌边,边吃边唠家常,分享着家长里短,晨光里满是欢声笑语。
到了饭点,小饭馆更是热闹非凡。街坊们不再为做饭发愁,尤其是那些家中劳力外出工作的妇女和老人。李大爷腿脚不便,以前吃饭总是将就,现在他只要拄着拐杖慢慢挪到小饭馆,就能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何雨柱精湛的厨艺,让每一道家常菜都别具风味,大家不用花费太多,就能品尝到堪比大酒楼的美味。饭后,居民们也不急着离开,在饭馆里喝着免费的粗茶,或叫二两小酒,谈论着当天的新闻趣事,或是商议着院里的大小事务,小饭馆俨然成了街上的 “社交中心”。
饭馆的出现,不仅改善了街坊邻居的饮食水平,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平淡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不同于南门大街的热闹,南锣鼓巷的深宅大院里要冷清了许多。孙大疤瘌的施工队正在倒座小院里敲敲打打。老匠人赤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汗流如注,手中的凿子精准地剔除着梁柱上的朽木。突然,前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惊飞了房檐下的鸽子。
“这是我们院里的茅房,凭什么你们施工队独占?” 一个尖嗓门在烈日下格外刺耳。孙大疤瘌抄起瓦刀别在腰间,踩着满地木屑赶过去,只见一个醉醺醺的汉子正堵在新建的旱厕门口,布鞋上还沾着新鲜的粪渍。
“几位爷,这跨院是主家的私房,不是公共厕所。再说了茅房正在加固,塌了伤着人可不好。” 孙大疤瘌扯着嗓子解释,施工队的年轻小伙们已握着铁锹围了过来。醉汉眼睛一转,突然推搡起最近的小工:“老子憋不住了,你们这些臭泥瓦匠......”
“放尊重点!” 孙大疤瘌的瓦刀 “哐当” 一声砍在砖墙上,火星四溅。施工队众人齐声怒喝,震得院角的槐树叶沙沙作响。醉汉看着寒光闪闪的工具和虎视眈眈的眼神,骂骂咧咧地踉跄着退去,临走前还不忘踹倒一个装满石灰的木桶。
喧闹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