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受打击的画面,眼神变得越来越认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胡逸说得没错,”他在内部会议上说话了,语气特别坚定,“咱们以前搞的技术啊,太没人情味儿了,光盯着传输效率和延迟优化了,把用户在使用时候的真实感受都给忽略了。”团队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平常都是从数据的角度去想事情,不太会从情感方面去考虑。
“咱们这次要搞的是那种‘有温度的技术’。”王工接着说,“这个实时节奏反馈引擎啊,可不是光检测音准或者节拍就完事儿了,得在特别短的时间,就几毫秒里,给出能让人照着做的建议。比如说手腕角度偏了多少度啊,呼吸的节奏是不是影响演奏稳不稳定了。这些个小细节,才是学音乐的人真正需要的帮忙的地方。”
这时候有人就有疑问了:“可是咱们又不懂音乐教学,咋能知道哪些是关键的地方呢?”
“去问胡逸。”王工想都没想就说,“他现在可不是一般的歌星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比咱们想的要深得多。”
在后面的几个星期里,王工就带着技术团队老是往各种各样的音乐课堂跑,他自己甚至还报名去上初级钢琴课了呢。
他慢慢就知道啥叫“指尖用力不均匀,结果连音就断了”,也开始明白为啥老师老是强调坐姿很重要了。
他们的技术方案也在不知不觉地变了。
本来就是个音频识别的项目,现在呢,有了更复杂的交互方式:这个系统不但能听出来你哪儿弹错了,还能分析出来你为啥会错,而且还能用视觉辅助、体感引导、语音纠正这些好几个办法来帮学音乐的人快点调整过来。胡逸瞅见他们弄的新版本演示的时候啊,
这当口呢,胡逸可没对“歌词系统”的管理有一丝松懈。
有那么一封匿名邮件,内容短得很,可每个字都跟针似的扎人:
“你背后的歌词系统,正被人查着呢。小心点,有人想把你的神话给戳破喽。”
胡逸把邮件删了,可眉头还是皱着没松开。
“得先把局面稳住。”他在心里对自个儿说。
所以呢,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就开始故意把自己和创作灵感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说得淡一些,转而去强调团队合作还有技术支持的作用;接受采访的时候,那些特别超前的概念他也尽量不提了,就用“AI辅助作词”“智能旋律生成器”这类词儿来把系统的能力包装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