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初中生用吉他弹自己写的《风经过稻田时》,被《青少年音乐报》给转载了。”
孙总眼睛眯起来了:“这些和救场歌手有啥关系啊?”
“关系就是——”胡逸把投影关掉,从文件夹里抽出一沓打印纸,“这些投稿的人里面啊,有七个会作为救场歌手上台表演呢。”他们本来就是话题的一部分,身上就带着故事呢。“他把第一页翻开,照片里有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妈妈,怀里抱着个两岁大的娃。”他说道,“这个林晓雨啊,上礼拜带着孩子在小区的绿化带那儿捡了二十袋垃圾,还拍视频说‘要给宝宝唱首《地球是首摇篮曲》’呢。你瞧,她抖音上的粉丝一下子就从三千涨到八万了。”
李先生的眼睛扫过打印纸上的评论截图,嘴里念叨着:“用户留言说‘这样的歌手可比那些流量明星有温度多了’?”
“所以啊,我就想提议改改表演的形式。”胡逸一边说着,一边把桌上笔记本打开,调出活动的流程图,“把固定的歌单给取消掉,改成‘观众之选’。
在现场呢,设置个投票屏,每首歌都让观众扫个码来决定下一个歌手唱啥。
救场歌手不再是被挑选的对象了,而是会成为观众一起‘共创’的焦点呢。”
孙总用手摸着下巴,有点疑惑地问:“那预热的事儿咋整呢?总不能到时候才临时想办法吧。”
“小周,把短视频的样片放一下呗。”
这时候,屏幕就亮起来了,是个三分二十秒的vlog。镜头从清晨的排练室开拍:林晓雨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对着谱子,孩子呢,抓着她的吉他拨片,笑得咯咯响;民谣歌手老陈蹲在地上,拿着粉笔在水泥地上画树,嘴里还哼着“年轮是时间的歌谱”;绿芽乐队的姑娘抱着吉他坐在银杏树下,一片叶子落到琴弦上,她就即兴弹了一段,声音清脆好听。
“这些都是他们排练时的真实花絮。”胡逸说道,“每条视频都带上话题#普通人的声音更响亮#,主要是凸显他们对音乐环保的理解。”
昨天试着发了林晓雨的那条视频,播放量都已经有五十万了,评论区里全是在问“想知道她现场会不会带着宝宝一起唱歌啊”。
李先生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他低头看了一眼,再抬头的时候,眼神里有了些变化:“我这边KTV的客户群里,有人转发了那个银杏树下的视频,还说‘这种活动带孩子来参加,可比看明星有意思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