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制造者)——弟弟慕容韬。结果毫无悬念,慕容韬的势力被轻松击溃,本人大概率也领了盒饭。慕容恒最后的依仗和筹码,就此烟消云散。
尘埃落定,慕容永觉得连橡皮图章慕容忠都多余了。于是,他再次“顺应天意民心”,废黜并杀掉了慕容忠,自己大摇大摆地坐上了河东王的宝座(后来直接称帝),定都长子(今山西长子)。一个以慕容永为核心的新西燕政权建立了。
那么,我们悲催的主角慕容恒呢?这位在短短一年内,亲手参与或主导了废立段随、拥立慕容顗、拥立慕容瑶,间接导致慕容冲、慕容顗、慕容瑶、慕容忠被杀,还和亲弟弟反目成仇的“政变小能手”、“换老板专业户”,在史书中却迎来了一个极其潦草的结局——神秘消失。史书对他的最终命运讳莫如深,只用冰冷的笔调记载“恒为永所败”、“其势遂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386年末或387年初的历史迷雾中。
他是死在乱军之中,被慕容永秘密处决了?还是心灰意冷,隐姓埋名逃跑了?亦或是在逃亡路上遭遇了盗匪、疾病?没人知道。这个曾经搅动西燕风云、主导四十万人迁徙的重量级人物,最终连个像样的死法都没在史书上留下。他的政治生涯,就像一场喧嚣的闹剧,在高潮迭起后,突然断电,屏幕一片漆黑。这结局,充满了黑色幽默——在权力场中翻云覆雨、算计一生的人,最终却被更汹涌的浪潮无声无息地吞没,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四、历史放大镜:慕容恒的双面遗产
当我们拨开386年那血腥权斗的层层迷雾,用历史的放大镜仔细审视慕容恒,会发现他的政治遗产意外地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堪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鲜卑版。
东迁战略的“总工程师”: 毫无疑问,慕容恒主导的放弃长安、举族东归,是西燕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转折点。这个决定本身,显示了他对关中形势的清醒认识(慕容冲死后,西燕在强敌环伺的关中确实难以立足)。他成功地将西燕政权的重心和核心人口(那四十万军民是最大的本钱)从战乱频仍的关中平原,转移到了相对易守难攻的河东地区(今山西西南部)。这步棋,客观上为后来慕容永在山西建立稳固割据(定都长子)奠定了最坚实的地理和人口基础。试想,没有这四十万人(哪怕有水分,基数也极大)作为基本盘,慕容永在山西就是光杆司令,根本玩不转。所以,慕容恒堪称西燕在山西“落地生根”的关键推手。这场迁徙本身,在混乱的十六国时期,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