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皇帝……是不是更体面点?脾气是不是能好点?”
慕容泓可能也感觉到了危机,但他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路——加快攻打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定都称制,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于是,他指挥着大军,继续向长安进逼。然而,高压政策下的军队,士气能高到哪去?内部的不满像地下的暗流,汹涌澎湃。
悲剧在公元384年的农历六月(也就是他称帝仅仅三个月后),一个闷热的夏夜上演了。当高盖带着一群心怀不满的鲜卑贵族闯入中军大帐时,慕容泓可能还在伏案研究长安的城防图。高盖的匕首,带着风声和积怨,狠狠地刺入了这位百日皇帝的后背。慕容泓惊愕地转过头,脸上凝固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大概至死都没想明白:自己一手拉起的队伍,怎么就要了自己的命?
五、乱世浮萍:成王败寇里的那一声叹息
慕容泓这短短三十多年的人生(史未载其生年,但370年前燕亡时他应为少年,384年死,推测30余岁),充满了悖论和时代的荒诞感。
身份悖论: 他是前燕的皇子,血脉里刻着“慕容”的骄傲,毕生执着于复国雪耻这个看似崇高的幻梦。
崛起悖论: 作为流亡领袖,他的“成功”充满了偶然和运气。并非雄才大略碾压对手,更多是靠对手(苻睿)的愚蠢失误和兄长(慕容暐)的神助攻,意外捡了个“帝国大礼包”。
统治悖论: 作为开国之君(虽然是草台班子),他敏锐地抓住了机遇称帝,却严重缺乏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试图用严苛手段整合一支成分复杂、目的各异(复国?求生?抢劫?)的流民军队和桀骜不驯的鲜卑贵族,结果高压锅炸了,把自己崩得粉身碎骨。他没能调和“流民集团的生存需求”与“鲜卑贵族的权力欲望”这对根本矛盾。
当他意外在华泽大胜,手握重兵却本能地还想东逃去找叔叔慕容垂时,那句脱口而出的“本欲归燕”(本意是想回关东去),或许才真正暴露了他的底色——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流亡者,一个被复国梦推上风口浪尖却又深感无根彷徨的“鲜卑逆子”。他的野心是被时势硬生生逼出来的,他还没准备好当一个真正的帝王,就被推上了宝座,然后又被无情地踹了下来。
长安西去三十里的驿道上,慕容泓的残部曾竖起那面染血的燕字大旗。就在竖旗那日,几个跟随他从华阴起兵的老鲜卑,围着篝火,用嘶哑的嗓子哼起了辽东的牧歌。苍凉的歌声飘过刚刚沉寂、还弥漫着血腥味的战场,拂过关中平原上金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