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昱的爵位问题,更是历史学家们吵得面红耳赤的一笔烂账。《晋书》白纸黑字说他是“济阳王”,可《资治通鉴》那边又言之凿凿地说济阳王是慕容凝的专利。现代史学家们为了这顶“王冠”到底该扣在谁头上,在学术期刊上唇枪舌剑,就差约架了。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慕容昱,他的墓志铭(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大概正在地下偷着乐:“争吧争吧,使劲争!反正老子的工资条和爵位证书,早跟广固城的灰一起扬了!”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到了公元410年。刘裕的大军如同铁桶般围死了南燕的都城广固。城破之日,史书对慕容昱的记载戛然而止,他像一滴水融入了血海,消失得无影无踪。民间倒是有不少充满想象力的传说:有人说他怀揣着宿豫咸鸭蛋的独家秘方,单骑突出重围,远遁漠北草原开咸鸭蛋连锁店去了;也有人说他艺高人胆大,剃了胡子换了衣裳,抱着把破琴混在被俘的乐工队伍里,成功“再就业”了。然而,最冰冷也最可能的现实是:当刘裕下达对南燕慕容宗室“尽诛之”(《资治通鉴》载宗室三千余人被杀)的残酷命令时,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拆迁队长”,最终也成了自家王朝废墟下被无情“拆解”掉的一块砖瓦。他未能(或不愿)像一些降将(如慕容镇、韩范)那样留下名字,结局大概率是随着广固的陷落,一同湮灭。
四、历史天平上的鲜卑砝码:拆迁与自拆的荒诞剧
回望慕容昱这不算太长却足够“精彩”的一生,简直像一场充满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
专业“拆墙”,最后“拆家”: 攻城拔寨是他的拿手好戏(如莒城),结果在宿豫的一次“顺手牵羊”,却亲手给自己的国家挖好了坟墓。
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混成历史“背锅侠”: 顶着慕容氏的金字招牌出道,兢兢业业打仗,没参与叛乱(如慕容钟、慕容法),最后却因为一次执行上峰(慕容超、公孙五楼)的“馊主意”,成了加速南燕灭亡的“罪魁”之一(至少在刘裕看来)。
“拆迁办主任”亲手拆垮了自家“违章建筑”: 他每一次为南燕开疆拓土或劫掠财富的行动,都像在给这座根基不稳的“违章建筑”敲钉子,最终宿豫一役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筐...咸鸭蛋?
后世史家点评慕容昱,也常带着一丝哭笑不得的调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到宿豫事件时,忍不住批了一句:“此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想占小便宜,结果亏到姥姥家了!现代的战略分析家们点评得更犀利:“这简直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