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试探刘备对长安朝廷态度,当年之事,刘备道德上终究有了瑕疵,若要追究终是个把柄,足以在幽州掀起巨浪。
\n
阿义就是核心。
\n
刘备毫无犹豫,愿意荀柔将阿义带回长安,表示的是自己驯顺之意。
\n
于是,接下来,荀柔也表现出退让。
\n
一是对幽州常备军数量宽容,二是对幽州官吏任免许出一定自主。
\n
与此相对,荀柔要求允许鸿胪寺官员和尚书台户曹常驻。
\n
既然对外沟通,那么监察外交与商税,都是应有之意。
\n
关于幽州赋税,贡马,户籍,田地,他就都没多问。
\n
刘备对外胡态度端正,能为国之北屏,比计较些许钱财更为重要。
\n
这一行,他去了上谷郡,也就是居庸关所在,又至渔阳、右北平,至辽西卢龙塞,其所见所听,足够了解刘备在幽州的努力。
\n
当初,封他幽州牧是不得已,封涿侯,是朝廷不得不想出的办法,合理化刘备违背三互法,更是不得已,如今看来倒适合。
\n
北疆形势如此,周边小国众多,且不同于西部地广人稀,幽州附近的胡族既近,人口稠密,来往交流频繁。
\n
如刘虞,宗室长者,忠勤仁爱,却看轻幽州国境内外族裔争斗严重性,不知事关生存,不可调和,因此失之宽纵,
\n
如公孙瓒,军旅出身,驱胡立场坚定,却知战不知抚,知兵不知政,只知杀戮,故失于暴虐。
\n
刘备出身幽州,知道内外斗争形势,又怀治世安民心愿,治理幽州,实在是合适人选。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