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当代》第3期正式上市。
这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创刊的杂志,相比其他当下热门杂志,在销量上要差出不少。
虽然一期数万左右的销量,也能说得过去,但《当代》可是季刊,三个月的销售期只有几万销量,看起来实在对不起它的投入。
不过,《当代》销量上不去也是有原因的。
一来它是季刊,三个月发行一期,限制了它的传播。二来就是杂志的属性了,《当代》属于严肃文学期刊,刊载的文学作品偏现实风格,天然就将很大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
虽然情有可原,但人文社在《当代》杂志上投入那么多,可不是为了旗下多一份年销量十几万册的小众杂志。
为此人文社内部还开了会,讨论《当代》的销量为什么上不去。
当时,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发行周期上面。
当代在创刊之初就是季刊,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杂志上发表的都是优秀作品,也足以让读者忘记有这么一份刊物。
也有人认为杂志内容缺乏新鲜感,杂志依靠人文社拉拢到许多老作家。这使得杂志初期不缺少作品,但并不是所有老作家的作品都能适应新时代。
最终,秦昭阳的意见取得决定性作用。
他说的很简单,“文学需要新鲜血液,《当代》作为年轻的杂志,也要勇于挖掘新声音。”
于是乎,在总编的要求以及当代主编秦昭阳求新求变的工作思路下,当代编辑部将目光聚焦到新人作家身上。
在新的选择思路下,胡为民、陆遥等一大批年轻作家进入当代编辑部视野中。
当然,这批年轻作家中,最受关注的,还要数读者基础深厚、名气大、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的胡为民。
胡为民的作品是编辑部一致看好的,也是主要的宣传点。
其次,是一名叫陆遥的作家。他可以说是秦昭阳亲手挖掘的,并且非常看好的一位年轻作家。
这位作家来自陕西,现在是《延河》杂志的一名编辑。
陆遥发表在《当代》的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最早投稿到燕京的两家大型文学杂志社,但都被退回,最后被当代杂志社的编辑看中。
投稿的时候,陆遥对《当代》了解不多,只知道是新创刊的杂志,地址在燕京,背靠人文社。其他的条件,相比他最初投稿的杂志并没有什么优势。
即使这样,他已经很满足了,这代表他的作品可以走出陕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