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相信,只要《甜蜜蜜》拷贝卖得好,观影人次创纪录,不怕汪厂长不去找中影“拼命”。
当然,现在说那些还早。
就像汪厂长说的,和中影谈判是他的任务,而胡为民的任务就是早日完成《黄飞鸿》的剧本。
……
七月的燕京骄阳似火,燕大校园里已是一片静谧。
此前经过第一轮选拔,文学社几十号人,作品能进入第二轮的只有寥寥十几人。
这些幸运儿中,有家住燕京的,也有来自外地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本地学生显然更占优势——他们可以随时来校修改作品,与胡为民当面交流。
这虽称不上绝对公平,但对这些文学青年而言,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已是莫大的幸运。
即便这次未能入选,未来还有的是机会。说到底,能否入胡为民的法眼,最终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关键还得看真才实学。
在众多投稿者中,胡为民最看好的当属查剑英、陈建公和刘振云三人。前两位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文字功底扎实;后者则是天赋异禀的新秀,虽初出茅庐,其处女作已显露出超越许多老社员的潜力。
这些日子,胡为民可谓春风得意。审阅学生作品时,他的嘴角总挂着掩不住的笑意。这也难怪——《孩子王》上市仅半月,销量便势如破竹地突破四十万册。这样的成绩,放在当代文坛堪称奇迹。
“还有谁!”胡为民在心里呐喊着。
同样欣喜若狂的还有朱盛昌。当初正是他一力主张,人文社才以千字十元加万册5%版税的条件签下胡为民,更冒险地将首印量定在十万册。这个决定,几乎押上了他的职业前途。
按照社里惯例,若一年内十万册未能售罄,他必将受到严厉批评,晋升主编的希望也将化为泡影;若能如期售完,算是功过相抵。可谁曾想,仅仅半个月,《孩子王》就卖光了首印量。这不仅证明了他的眼光独到,更为他竞争主编之位增添了重要砝码。
朱盛昌站在办公室窗前,手中青花瓷茶杯传来的温度熨帖着手心。
窗外,发行科的老刘正疾步走过,蓝色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腰杆却挺得笔直。这些日子,凡与《孩子王》有关的人,个个都神采飞扬。
“老朱!”主编秦昭阳端着保温杯踱进来,紫砂壶盖随着步伐轻轻碰撞,“下一期《当代》的选题会由你主持。”
朱盛昌转身,难掩惊讶:“主编,这……”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