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这是人类文明即将亲手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舰,它究竟会有多重?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或许只有当它真正从冰冷的设计蓝图变成翱翔于星海之间的钢铁实体时,才能最终揭晓答案。
既然具体的设计理念与基本框架已经在无数次的争论与妥协中艰难确立,那么在历经了一个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各种技术攻关与资源调配挑战的准备阶段之后,数百人的庞大轨道工程团队——这个由来自顶尖航天机构与科研院所的精英组成的联合体终于可以正式开始他们那注定载入史册的建造工作了。
得益于“天宫”轨道综合空间站在先前建设过程中积累并验证的高度成熟的模块化舱室无人建造技术,工程师们能够将相当一部分繁重、重复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结构组装工作,放心地移交给那些部署在轨道造船厂内外的、由先进人工智能控制的工程无人机。
这些外形各异、能够在真空与微重力环境下紧密配合、行动有条不紊的无人机群,只需要让驻站的软件工程师们根据最新的建造蓝图稍作调试与优化一番,或者是上传新的控制算法或任务脚本,便能立刻转变为高效、精准、不知疲倦的“轨道瓦泥匠”。
如同设定好的精密时钟一般,每隔大约四个标准地球时,该时间间隔主要由月球基地的资源开采、精炼效率以及电磁质量加速器的发射窗口所决定,就会有一批满载着从月球基地开采、经过初步精炼并被封装成标准规格的大量基础资源集装箱,被月球基地的电磁质量加速器以极高的速度精准投射到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上,然后被“天宫”空间站的太空港自动捕获系统收集至轨道造船厂内。
依靠造船厂内部那同样高度自动化的、配备了3D打印、激光烧结、精密加工等多种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加工厂,这些来自月球的基础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很快就能被高效地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符合严苛太空标准的飞船零部件——从结构桁架到舱壁蒙皮,从管线接口到设备支架。
即便有极少数关键零件例如高性能传感器或电池组件等部件需要使用到月球上极其稀有或根本不存在的贵金属资源,也能够通过与地球地面发射中心建立的快速响应物流链,得到及时的补充供应。整个建造过程,好似一曲由地、月、空间站三方协同演奏的、复杂而精准的星际交响乐。
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地球上的半年光阴,在这段漫长而又似乎转瞬即逝的时间里,轨道造船厂的全体成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