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舰船设计方案,并非一蹴而就的灵感闪现,而是从一场旷日持久、充满了激烈争辩、痛苦妥协与无数次推倒重来的理论风暴与工程学博弈的熔炉中,艰难淬炼而出的、一个终于勉强经得起严苛理论推敲与现实资源约束的结果。
人类文明在基础材料科学与高能物理应用领域,与九头蛇之间存在着如同天堑般的巨大鸿沟,冷酷地决定了——至少在目前这个技术世代,我们根本不可能奢望制造出那种仿佛神话造物般、既能承受住超乎想象的巨大结构应力与能量冲击,又能同时搭载驱动其进行星际机动的澎湃能源核心、以及足以威胁到敌方主力舰的强大武器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战列舰”。承认这一点,是迈向现实的第一步,也是最痛苦的一步。
这意味着,人类倾尽全力打造的第一代“星舰”,其战略定位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它绝不应该被直接投入到与“九头蛇”主力战舰进行正面硬撼的残酷绞杀之中,它不能是那柄锋芒毕露、直刺敌阵心脏的“破敌之剑”。
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一张从安全距离外发挥作用、蓄势待发的“强弓”。而承载着人类希望、能够精准射向敌方要害的、最好且为数不多的“利箭”,便是那些我们已经证明具备相当优势的、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且能够依靠数量形成饱和打击的新一代空天战机及其衍生型号。
说得更直白一些,这条即将镌刻在人类星际探索史册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原型太空战舰,其核心定位更像是一艘高度多用途化、具备有限自卫与火力支援能力的、小型化、多功能的“航母-驱逐舰混合平台”。
它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将是直接服务于人类当前在近地空间冲突中最为倚仗的核心战术优势——那日益壮大的空天战机部队。它将作为这些“空中骑士”的移动基地、后勤枢纽与火力支援平台,负责将人类的决心与力量,精准地投射到冰冷、黑暗、危机四伏的真空宇宙之中。
作为一艘原型验证舰,其设计哲学将更加侧重于对一系列尚未经过实战检验的相关尖端技术,例如先进传感器阵列技术,以及全新的太空作战战术,如舰载机快速部署与回收、协同攻击、电子战对抗等进行严苛的在轨测试与验证。
因此,可以预见,舰船上搭载的功能模块组合也将会更加多元化,甚至可能显得有些冗杂,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数据、评估效能。
但无论如何,为了确保这艘原型舰具备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战机投送与战场支援能力,其核心结构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