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化经验,从精神上保证阿根廷的经济现代化的快速进程。
大学数量从1960年的30多所迅速增长到1962年的168所,再到1965年的228所,新大学成立数量有所减少,全国每个省均有5所大学以上。
63年阿根廷大学扩招后,新生数量增加到26万,未能达成招生目标,64年扩招踩下刹车键,只增加到28万。
主要原因还是很多大学规模非常小,由分校,独立学校,专科学校改造而成,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如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学院,前身就是一个工程教育机构,因为名头不错,教育部投入大量资源升级为阿根廷理工大学,还分拆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学技术大学。
然后更厉害的来了,阿根廷理工大学继续分拆出两个系,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大学。
原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学院,规模连布兰卡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都比不上,就因为有个好名字,又在首都,所以一分为三,都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阿根廷非常普遍,很可能这个大学只是一个普通职业学校,结果几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本科大学,一切就是那么疯狂。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阿根廷大学扩张,新建将持续到1966年,新生规模维持到30万左右,包括3万留学生,成为世界主要的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阿根廷理工科新生为21万人,是法国的2倍多,将为工业化提供足够多的人才。
布兰卡市已经成为仅次于首都的教育大市,大学数量达到了33所,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有35所大学。
布兰卡市成为一个人口800万的国际大都市后,国际贸易交流越来越繁盛,对欧美苏地区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多,很多大学都开辟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课程。
科恩内阁将教育视为国家现代化核心,教育经费占经济比例从50年代的1.5%升至5%。
通过新建大学缩小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外省的教育资源差距,大量的分校改为独立大学,如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新设立和分拆后的大学聚焦理工科,推动阿根廷在核能、航空等领域的优势。
不过大部分新建大学师资薄弱,规模较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育发展。
当然,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水货,但已经足够了,不少大学新生的资质其实不高,大学课程开发也落后于欧美大国,有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