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在孙权手中能否延续都未可知。
\n
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主张投降。
\n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n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n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n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n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n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n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n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n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是听你的,现在怕是已经在要饭了。”
\n
此后,孙权两次选丞相,群臣皆认为张昭最为合适,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直、直言进谏,恐易生怨为由,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相。
\n
张昭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