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家挂着"念·时光折扣店"招牌的档口。"老板,这款连衣裙怎么拿货?"他指着货架上的仿冒品询问。"都是原厂尾货,假一赔十!"老板热情推销。小林按照事先培训的流程,用隐蔽摄像头记录下交易全过程,付款时特意要求开具盖有公章的收据。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都经过了法务团队的反复演练——光是模拟购买场景就进行了23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证据采集规范。
电商平台的取证更加复杂。技术人员开发了专门的爬虫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侵权店铺的销售数据、评价内容进行实时抓取。法务专员则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下单,从浏览商品、填写收货信息到签收快递,全程录像保存。有一次,为了固定某直播带货的侵权证据,取证人员连续三天守在直播间,记录主播的每一句话术。当发现某天猫店铺月销量突破万件时,沈念在工作群里发了一个凝重的表情:"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无数设计师的心血被践踏。"她要求团队重点关注该店铺的关联企业,最终顺藤摸瓜,查出其背后的侵权产业链涉及五个省份,牵扯出一条从设计抄袭、生产仿冒到网络销售的完整黑色链条。
证据固定完成后,一场细致入微的对比工作在公司实验室展开。设计团队将正品与侵权产品进行三维扫描建模,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叠图分析。技术总监王工调整着电脑参数,屏幕上两个模型逐渐重叠:"你们看,这个领口的弧度偏差只有0.3度,正常人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但在专业系统里就是铁证。"他们还制作了多组对比视频,用红圈标注侵权细节,配上专业解说,甚至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出镜解读。为了让证据更具冲击力,视频制作团队采用了电影级剪辑手法,将正品的精致工艺与仿冒品的粗糙瑕疵交替呈现,背景音乐从优雅的古典乐渐变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在整个维权过程中,沈念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细致。她不仅要统筹全局,还要亲自参与关键环节。有次在杭州四季青市场取证时,突降暴雨导致拍摄设备故障,她二话不说脱下外套包裹住摄像机,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回到酒店后,她发着高烧仍坚持整理当天的证据。在一次深夜的证据整理会上,当团队对某个侵权细节产生分歧时,她翻出三年前的设计会议录音:"当时我们为了确定樱花花瓣的数量,特意讨论了七次,这个细节只有我们内部人员知道。"正是这种对品牌的深刻理解,让许多隐藏的侵权证据浮出水面——比如仿冒品上错误的绣线色号,恰好暴露了其并未获得正品的色彩授权。
与律师的沟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