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比例限制与后者的无杠杆特性形成鲜明对比:“分级基金吃的是流动性和杠杆的亏,转债靠的是条款博弈。”他圈住资金流水里的手续费栏,转债交易免印花税,成本仅为分级基金的1/5。周远山推过来一份2020年的爆仓案例,某投资者在转债转股后遭遇正股跌停,账户亏损18%:“他没算强赎后的溢价回归,转股时溢价率还有2%,相当于为错误定价买单。”
14:30,晶瑞股份的封单减少至20万手,转债溢价率收窄至-1%。陈默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止盈指令,3000张转债以135.5元卖出,剩余2000张选择转股。他在“灰色笔记”记录操作逻辑:“保留底仓测试转股效率,同时规避封单减少带来的正股回调风险。”老张的量化回测结果显示,该策略在2022年转债熊市中的胜率68%,但最大回撤发生在强赎公告后的首交易日。
收市后的工作室灯光转暖,周远山将一份北交所研报推到陈默面前,某半导体企业的PE数据用荧光笔标注:“北交所25倍,科创板60倍,跨市场估值差40%。”他的手指划过行业对比表,“和转债的折价逻辑一样,都是市场定价机制的错配,但需要考虑流动性和交易规则差异。”陈默盯着研报里的“转股溢价率”公式,突然意识到这与AH套利的价差计算本质相通,区别在于对手盘从市场分割变成了条款博弈。
“强赎条款相当于上市公司的看涨期权。”周远山调出晶瑞转债的募集说明书,“公司有权以100.3元的价格赎回转债,当转股价值超过130%时,多数公司会选择强赎。”他演示历史案例,82%的强赎公告发布在溢价率归零前,“这意味着折价套利者必须在条款触发前离场,给安全边际留足空间。”
深夜的书房,陈默对着转债持仓明细复盘。转股后的2000股晶瑞股份静静躺在账户里,明日即可卖出。他摸着键盘上的转债快捷键,想起分级基金操作时的杠杆警报,现在的无杠杆交易让他心态平静许多,但周远山的提醒依然在耳边回响:“没有绝对的无风险,只有被量化的风险。”
他翻开“灰色笔记”,在“可转债套利”章节新增条款:“强赎触发价与正股价差需保持5%以上安全边际,剩余期限<1年的品种溢价率容忍度收窄至-1.5%。”这些文字是今天实战的总结,也是对分级基金教训的呼应——当金融工具从杠杆类转向条款类,风险点从流动性枯竭变成规则博弈,但核心依然是套利三要素:价差空间、流动性保障、成本测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