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然后李纲就只管汴京城内的兵权,种师道负责管汴京城外的勤王外兵。
\n
军队指挥权不能统一,本身倒也不会直接致命。种师道毕竟是名将,一线军事指挥的经验还是比李纲丰富,他也看出了李纲之前的一些部署小失误,及时做出了调整,也让长期相持的后勤损耗减小了一些。
\n
但因为种师道的威望也不够统筹全局,宋军各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比如姚家军的姚平仲习惯了大宋历来“以文御武”的传统,就想找朝中高层文官执宰投靠、甚至是直接上书皇帝,希望给他机会独走、单独进攻金军、劫营建功。
\n
偏偏大宋的情报保密工作稀烂,有什么计划还没实施就漏了个底掉。虽然后续整个作战的过程跟原本历史略有出入、应该也受到了蝴蝶效应影响,但最终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守城勉强能守住,但反攻全都打得稀烂,损兵折将”。
\n
姚平仲的反击部队不说是全军覆没,至少也是折损过半,被攻毁数座营寨,士卒死者过万,伤者难以计数。
\n
左右各折腾了一次之后,损失颇重,赵桓终于清醒,再也不敢乱信姚家军。而李纲也因为姚平仲的反攻失败、被连累背锅,被再次降职处分。
\n
投降论走不通,速胜论也走不通,只能回到持久战,
\n
跟金军结硬寨打呆仗、靠围而不攻消耗金兵。
\n
整个二月间,宋金两军就在汴京周边相持消耗,赵桓天天幻想着金兵撑不下去了自行退走,但事情的发展却不遂他的愿。
\n
于是,刚刚消停了个把月的主和派,又开始撺掇赵桓,主动派出使者向金人求和,给金人一点面子换取金人借坡下驴退兵。
\n
因为李纲被姚平仲牵连降职了,赵桓身边确实缺乏足够分量的主战派拒绝和谈,怂了的赵桓就绕过李纲私下派人去接触。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