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13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n
七月中旬,莱州掖县。
\n
如火的骄阳下,数以千计的民夫,在掖县城北的一处天然海湾岸边大兴土木。
\n
此处原本并没有什么繁荣的商港,也并非朝廷水军的重要驻地,只有两个小渔村,分别坐落在海湾的东西两岸。但赵子称赵知州到任后,短短一个月之内,这个海湾就变了样子。
\n
大量的投入,让当地的经济繁荣程度,如瞬间注入了一针强心针。而且这样的大兴土木,甚至丝毫没有影响登莱当地的农业生产。
\n
这一点,也是赵子称到任之后,才刚刚确定的。在来的路上,他还担心自己不该太过操切大兴土木、攀科技种田,怕误了农时。
\n
他最初的想法,是等秋收之后,再把所有富余劳动力都组织起来,大干一场。
\n
但来到登莱后,他发现情况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宣和三年下半年的登莱,已经有太多无事可做的饥民了——因为辽国和金国,已经在渤海湾沿岸各地多次开打,辽国方向有无数汉人灾民被迫南逃。
\n
大部分的辽国逃民,是进入了河北平原的大宋占领区,化作了一支首领名叫张迪的乱军的士卒。
\n
但也有一小部分幽燕战争难民,是沿海各县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渔民,他们大多选择了划船载着全部家产,沿着渤海湾海岸南逃,莱州境内的乱民、流民也就非常多。
\n
渤海沿岸的辽人渔民、乱民,并没有足够的航海能力直接从辽东半岛渡过海峡、经沙门岛进入山东半岛尖端。所以位于半岛尖端的登州地区,战争难民还比较少。
\n
绝大多数辽人逃民都是贴着海岸线过来的,青州和莱州也就首当其冲。
\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