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杨广与杨素相对而坐,气氛紧张而压抑。双方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戒备和敌意,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冲突。在和谈过程中,双方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终于达成了一些共识。杨素同意不再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杨广的决策,而杨广则承诺给予杨素及其家族一定的特权和地位。这场看似艰难的和谈,终于在李逸和苏威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隋朝暂时避免了一场内部的大分裂,得以集中力量应对突厥的入侵。
然而,和平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突厥军队的步步紧逼,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再次陷入了困境。而此时,杨素一派却暗中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削弱杨广势力的好机会,于是在战争中故意拖延战机,不肯全力配合。他们在军事行动上阳奉阴违,导致隋军的作战计划屡屡受挫。杨广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与杨素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双方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紧张,隋朝的局势再次陷入了混乱。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逸站了出来。他向杨广请命,愿意亲自前往前线,组织军队抗击突厥。杨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而坚定的书生,心中既惊讶又感动。他没想到,在这危急时刻,一个书生竟然有如此勇气和担当。他决定给李逸一个机会,任命他为参军,前往前线协助作战。李逸带着杨广的信任和期望,踏上了前往前线的征程。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不仅关系到隋朝的安危,也关系到天下百姓的福祉。
在战场上,李逸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鼓舞士气。他深入了解士兵们的需求和困难,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他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战术,充分利用地形和敌军的弱点,进行巧妙的反击。他带领士兵们多次成功地阻挡了突厥军队的进攻,稳定了隋军的防线。在李逸的努力下,隋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开始对突厥军队进行反击。士兵们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
随着战场上局势的逐渐好转,隋朝内部的矛盾也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李逸深知,要想真正拯救隋朝,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杨广与杨素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在战争的间隙,不断地向杨广和杨素上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指出,隋朝当前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外部的突厥和内部的农民起义,而非彼此。只有皇帝与宰相能够放下成见,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挽救隋朝于危难之中。他的言辞恳切,充满了诚意,试图打动杨广和杨素,让他们认识到局势的严峻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