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莽的指尖划过“天锁”二字,发现墨迹下的羊皮纸有细微的凹凸——是用璇玑玉粉末压出的暗纹,与地陷晶体的纹路互补。
“北京宣武门天主堂。”他调出西洋馆的三维模型,“利玛窦设计的穹顶按黄道十二宫排列,而徐光启偷偷加入了二十八宿的刻度。”探测仪突然收到一段微弱的电磁信号,频率与王恭厂晶体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源头正是西洋馆遗址。
当他们赶到北京时,全球防御理事会激进派的银灰色制服已包围了天主堂。为首的女人正用激光切割穹顶,她的仿生眼嵌着璇玑玉,瞳孔里反射着朱砂地图的红光:“天锁是东方污染西方星图的证据,必须销毁。”
赵莽突然注意到她腰间的合金箱,半块墨绿色晶体正透过箱壁发光,与南京地陷的那块组成完整的太极图案。“你们根本不懂天锁的用途。”他举起铜匣,“徐光启和利玛窦用两种星图组成平衡系统,不是为了对抗,是为了共鸣。”
穹顶的玻璃在激光下碎裂,露出隐藏的星图。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以142.1度角交叉,交点处的璇玑玉阵突然发光,将女人的合金箱吸了过去。半块晶体与穹顶的玉阵产生共振,在空气中投射出哈雷彗星的轨道——与剑桥星图的轨迹完美重合。
二、龙江船厂的铜尺
南京龙江船厂遗址的考古现场,洛阳铲带出的泥土里混着青铜碎片,拼接后是把明代铜尺。尺身上的刻度在朱砂地图的红光照射下显形,除了传统的营造尺单位,还刻着极小的拉丁文数字,与哈雷星图的比例尺完全一致。
“是换算工具。”赵莽用铜尺测量地陷的直径,“明代营造尺与现代米制的换算率,正好是星图的缩放比例。”他突然明白残页角落的小字“尺量天地”的含义——铜尺是打开时空通道的钥匙,能将星图的二维坐标转化为三维空间的距离。
小林在船厂的船坞地基里发现了第二块铜匣,匣内的《天工开物》残页上,徐光启用朱笔标注着:“龙江船厂藏‘地衡’,可定磁核方位。”地基下的泥土中,璇玑玉粉末组成的线条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闪烁,与西洋馆的星图阵形成呼应。
激进派的能量束突然击中船坞,铜尺在爆炸中飞散。赵莽扑过去抓住最长的一段,尺身上的刻度在蓝光中突然延长,在空中画出道弧线,终点正是南京地陷的位置。“地衡是定位锚!”他望着弧线末端的蓝光漩涡,“三块铜匣对应三个支点,组成稳定的时空三角。”
女人的仿生眼突然播放出段记忆影像:16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