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突然闪烁,陈默截获了条加密指令,正从档案馆的服务器发往南京:“启动璇玑共振,阈值11.2”。林夏立刻将原始距离参数输入全球磁层防御系统,南京地陷区的量子护盾突然亮起蓝光,形成个直径4720万公里的虚拟防护圈,像给地球撑了把透明的伞。
“看朱砂里的玉粉末排列。”林夏放大紫外线显影图,璇玑玉的微粒组成个微小的六芒星,每个角都对应着哈雷彗星的近日点角度,“这是激进派的致命错误——他们用了牛顿设计的六芒星框架,却填反了参数,就像给钥匙配了反向的锁芯,最终还是会被原始密钥打开。”
当最后一缕蓝光从显微镜下褪去,铁胆墨水与朱砂在羊皮纸上形成奇妙的共生图案:表层的科学记录与底层的篡改痕迹,像历史与阴谋在对话。林夏将完整的墨层分析上传至人类文明数据库,标题用中英文写着:“不可篡改的平衡”。
离开档案馆时,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南京地陷区的磁异常正在消退,璇玑玉粉末在正确的磁场参数下,渐渐恢复平静,像被安抚的躁动。林夏望着剑桥的星空,哈雷彗星的微光正在按4720万公里的安全距离闪烁,它的轨道在时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像在说:有些界限,永远不该被篡改,就像有些平衡,终将战胜所有阴谋。
林夏的指尖划过全息投影,将彗星轨道与《郑和航海图》的"过洋牵星图"重叠。哈雷标注的"钩星"位置突然亮起,与浑天仪模型上的"北斗第七星"完美重合,而篡改后的曲率参数,正好是这两颗星的角距——51.2度,与南京地陷区的磁场异常角度分毫不差。
剑桥大学档案馆的全息投影在林夏指尖展开,《郑和航海图》的“过洋牵星图”与哈雷彗星轨道重叠的瞬间,图中“钩星”(现代天文学的老人星)的位置突然亮起红光,像枚被激活的坐标。她转动投影角度,发现这颗星与浑天仪模型上“北斗第七星”(摇光星)的连线,恰好覆盖了篡改后的彗星轨道曲率参数——51.2度,这个角度在南京地陷区的磁场异常图上,是道深紫色的断层线,像用圆规精准画出的伤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牵星术的‘星距’从不是固定数值。”陈默调出《郑和航海图》的注释,明代航海家记录的51.2度是动态角距,会随季节星象微调,“但篡改者把它变成了死参数,就像把活水冻成冰块,用三百年前的星图绑架今天的轨道。”他的电子笔在投影上划出修正曲线,当51.2度按牵星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