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学会会议记录的墨层截面放大至微米级。表层的铁胆墨水呈现出时间沉淀的暗褐色,笔锋的分叉处还能看到哈雷惯用的羽毛笔痕迹;而在365纳米紫外线的照射下,底层的朱砂突然显形,像被掩埋的火焰重新燃起,勾勒出与表层截然不同的数字——不是彗星与地球的安全距离“47.2万公里”,而是量子护盾的能量阈值“11.2特斯拉”。
“璇玑玉粉末的折射率是1.618。”林夏调出南京地陷现场的土壤光谱,与朱砂层的成分图谱重叠,两条曲线像咬合的齿轮严丝合缝。她记得南京地陷区的青铜方鼎上,璇玑纹饰的角度正是11.2度,与被篡改的能量阈值完全对应,“改动者用这种玉石粉末做标记,是在宣告这场篡改的‘正统性’——他们认为自己在执行某种古老的仪式,用彗星的轨道献祭现代科技。”
陈默突然在朱砂层的边缘发现细小的裂纹,像干涸的河床。紫外线强度加大时,裂纹里渗出更淡的朱砂,组成半行《周髀算经》的经文:“璇玑径二尺三寸,周七十一尺四寸四分”,换算成现代单位,直径正好是11.2厘米——这是南京地陷现场出土的璇玑玉衡的精确尺寸,玉衡的凹槽里,同样残留着铁胆墨水的痕迹。
“哈雷的原始记录被覆盖了两次。”林夏将显微镜切换到笔迹分析模式,表层铁胆墨水的干涸速度显示写于1712年,中层朱砂写于约1800年(骑士团分裂时期),而最底层的淡朱砂,经碳十四检测竟来自2047年,“有人在三十年前就预演了这场篡改,用未来的技术修改过去的记录,形成时间闭环。”
恒温库房的钢梁突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陈默的便携式磁强计显示周围的磁场强度正以每分钟0.3特斯拉的速度飙升——这是璇玑玉粉末被激活的征兆,它们在强磁场下会释放出破坏纸张的酸性物质。林夏迅速将青铜权杖的石榴石贴近显微镜,蓝光与朱砂层中的璇玑玉粉末产生共振,那些数字开始像水中的墨滴般晕开,显露出被三次覆盖的原始信息:“彗星远日点,4720万公里,不可更动”。
“4720万公里,正好是地球磁层的防御边界。”陈默调出南京地陷的三维模型,地陷形成的漏斗状坑洞,直径与4720公里的缩小比例完全一致,“改动者用11.2特斯拉的护盾阈值替换这个距离,是想让彗星突破磁层时,护盾不仅不防御,反而将能量反向输出,加速撞击。”他突然注意到最底层淡朱砂的笔迹,与2047年圣殿骑士团激进派领袖的签名完全吻合。
电子显微镜的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