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种植出豌豆时,地球上的普通市民却连新鲜蔬菜的影子都难见到,仿佛苏联的科技成果只属于太空,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毫无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农业成为了这种畸形发展模式下最大的牺牲品。尽管苏联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黑土地,这是多么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每年却需要进口4400万吨粮食,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实。哈萨克斯坦的麦田里,麦子因缺乏收割机而在地里腐烂,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农民们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麦子就这样白白浪费,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与此同时,西伯利亚的军工厂正为阿富汗战场生产装甲运粮车,这些钢铁巨兽每一辆的耗油量,足够十台拖拉机耕作一周,资源的错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三、黑金泡沫的破灭
1981年,在秋明油田,钻探队长伊万诺夫看着仪表盘,惊恐地尖叫起来:“喷了!又喷了!”黑色的原油如柱般冲天而起,仿佛是地球愤怒的咆哮,但工人们却没有丝毫欢呼的迹象。他们心里清楚,这些石油最终只会变成纽约交易所的期货数字,而不会变成同胞家里温暖的暖气片,石油带来的财富并没有真正惠及普通百姓。
西伯利亚源源不断的“黑金瀑布”,滋养着帝国庞大的军工怪兽。石油出口收入占到了外汇的67%,这使得苏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石油出口来维持经济的运转。但每赚1美元,就有0.8美元被用于购买西方的精密机床,以制造更多的坦克,仿佛苏联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军工发展怪圈。苏联不断地将石油换来的资金投入到军工生产中,却忽视了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1985年,沙特突然大幅增产,国际油价从每桶30美元暴跌至12美元,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苏联经济。此时,克里姆林宫的经济学家们还在埋头计算“1990年全面赶超美国”的曲线图,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察觉。财政部长帕夫洛夫心急如焚地冲进政治局会议,举着断成两截的铅笔,愤怒地咆哮道:“我们的外汇储备只够撑六个月!”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他深知这意味着苏联经济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然而,军工厂的流水线依然在轰鸣作响,没有人敢下令停产,因为那意味着数百万军工城市瞬间就会变成一座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社会稳定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帝国的经济结构比阿富汗山区的雷区还要危险。每桶石油的成本是9美元,可售价却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