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七章 阿富汗泥潭与石油诅咒:帝国的黄昏(1979 - 1985)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的黑洞:资源错配与民生凋敝
一、钢铁巨兽疯狂吞噬卢布:军工厂里的“狂欢夜”
1983年的冬夜,乌拉尔机械厂内,熊熊熔炉喷薄而出的火光,如同一幅炽热的画卷,映红了半边暗沉的天空。总工程师彼得罗夫在震耳欲聋的机床轰鸣声中,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这个月导弹产量必须翻倍!”这呼喊声,穿透了嘈杂的车间,却也像是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在了每一个工人的心头。
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女工们机械且麻木地将螺钉拧进SS - 20导弹的外壳,她们的动作仿佛被设定好的程序,毫无生气。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们的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剩下疲惫与无奈。每一次拧紧螺钉的动作,都像是在为这个庞大的军工体系增添一块基石,却也让她们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
然而,此时她们的孩子却在幼儿园里,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那散发着霉味的黑面包。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捧着那难以下咽的食物,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味食物的渴望。同一时刻,苏联每十分钟就有一枚核弹头成功下线,仿佛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在高速运转。可在国营商店那空空如也的货架上,就连最普通的钉子都成了稀缺物品,因为所有优质钢材都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军工厂。
在克里姆林宫奢华至极的宴会厅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高举着香槟,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大声宣布:“我们的坦克产量是北约的三倍!”宴会厅里灯光璀璨,香槟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可这一切的繁华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宴会厅的角落里,轻工业部长别利亚耶夫却偷偷地将一块牛排塞进公文包,他的动作小心翼翼,眼神中满是无奈与心疼,他想把这块牛排带回家,给营养不良的孙子吃。在这种看似繁荣实则畸形的背后,是军工复合体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情地吞噬了全国60%的工业资源,留给民生领域的仅仅是残羹冷炙。
1980年,苏联年产钢铁高达1.5亿吨,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彰显着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然而,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却连合格的剃须刀片都无法制造出来。这一荒谬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苏联工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宇宙飞船能够精准地对接空间站,这无疑是苏联在航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