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那把生锈的柴刀,在磨刀石上狠狠地磨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爹..."周小栓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你要去赵家吗?"
周德福没有回答,只是继续磨刀。
"爹,赵家有几十个家丁,你打不过的..."周小栓声音颤抖,"而且...而且杀了人,我们全家都得死..."
柴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周德福抱住儿子,无声地流泪。他知道儿子说得对,在这个世道,穷人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天一早,村里来了几个陌生人,自称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他们带来了更可怕的消息:河南那边已经有人易子而食,甚至有盗匪专门抓小孩当"两脚羊"卖。
"听说朝廷派了赈灾的杨大人,在半路就被乱民杀了..."一个满脸风霜的汉子低声说,"现在到处都是造反的人,河南已经有好几支'闯军'了..."
周德福听得心惊肉跳。他想起去年冬天那个在他家借宿一晚的算命先生说的话:"天灾人祸,大明气数将尽啊..."
当天夜里,周德福做了一个决定。他叫醒妻儿,低声说:"我们走。"
"去哪?"李氏虚弱地问。
"下南洋。"周德福收拾着少得可怜的家当,"听说南洋雨水充足,李侯爷的大船就在登州港接收灾民,我们去那里讨生活。"
"那小花呢?"周小栓问。
周德福的手顿了一下:"我们先活下来...等安定下来,再想办法赎她..."
天蒙蒙亮时,周德福一家悄悄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村庄,加入了那条由绝望者组成的流民长龙,向着渺茫的希望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县衙内的孙德榜正面对着一道加急公文。公文上盖着鲜红的兵部大印,要求各县即刻征收秋粮,并抽调壮丁补充辽东前线。
孙德榜苦笑着将公文放在一旁。案头还堆着十几份里正上报的饿死人数的呈文,以及乡绅们联名要求严惩"抢粮刁民"的请愿书。
"大人..."师爷小心翼翼地问,"这征兵征粮的事..."
孙德榜长叹一声,提笔蘸墨,在奏折上写下:"臣孙德榜冒死上奏:沧州大旱,蝗灾肆虐,民不聊生,易子而食。乞陛下减免赋税,开仓赈济,否则恐生大变..."
写完后,他沉思良久,又拿出一张空白令纸,写下:"即日开官仓放粮,所有灾民每人每日一升,不得质押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